雖然今年4月份出現全球大跌市,但短短數月時間,港股、美股又再創出今年新高。估不到狂人總統特朗普「解放日」的瘋狂關稅政策,更預料不到是市場往後的反應。今次事件再一次引證,在「市場」面前要保持謙卑,「Timing the Market」最終都會被市場懲罰。
投資是一場馬拉松,筆者一直提倡從小就要建立正確理財觀念,可以的話儘早開展投資,跟時間做朋友。每個人的起點、目標或者不一樣,但過程中大家都必然要面對不同風險、不確定性,甚至要經歷大大小小的股災,怎樣應對才是關鍵所在。首先投資一定要面對風險及不確定性,正因為有風險才會產生額外回報;即使你不做任何投資,其實已經面對通脹風險,手上金錢的實際購買力會隨時間慢慢下降,過了十年廿年才發現通脹威力就已經太遲。
在投資路上,我們要做的不是迴避風險,而是要認識、辨識、衡量、管理、接受及持續監察風險。不要因大跌市而被嚇倒,筆者廿年投資生涯中經歷不少股災,2008年金融海嘯、2015年中國A股股災、2018年中美第一輪關稅戰、2020年新冠疫情及內房崩盤、2022年美國加息;每一件事在當時都是何等大事,影響深遠,誇張講句當時是有世界末日感覺。現在回看,很多人一定會視之為致富機會,如果機會重來一定會好好把握,但事實上絕大部份人當時已受到重創被股市擊倒,就好像今次關稅事件一樣。
一般投資者最錯的觀念是希望可以捕足到最佳投資時機,「Buy Low – Sell High」是每一個投資者夢寐以求的神操作,但往往事與願違,要準確把握市場時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愈是有經驗的投資者,愈清楚明白市場波動是無法預測,所以投資學上才會有隨機漫步假說(Random Walk Hypothesis)。另一方面,除非閣下是制定政策內幕人士,否則亦很難捕捉到由政策引發的市場反應。事實上,很多最佳交易日通常發生在市場低迷時期,根據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22年,標普500指數的投資者如果錯過了10個最佳交易日,其投資回報率將從9.8%降至5.6%。如果錯過了60個最佳交易日,投資回報率甚至會變成負值。這個數據告訴投資者「錯誤交易」背後的長遠風險其實是非常大,只是自己不察覺而已。
投資過程沒有人能準確預測資產價格的未來走勢,單一市場的波動性實際上亦比想像中要高得多,所以資產配置就是管理風險重要一環,構建一個跨地域、跨資產的多元化投資組合能有效分散投資風險,抵禦波動,其餘事情就交給「時間」這個朋友。
權益申報: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