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華:新股發售新規下 散戶何去何從

分享

香港交易所於2025年8月4日起實施新股公開發售比例新規,旨在平衡機構與散戶投資者權益,提升市場競爭力。筆者作為一名超過20年抽新股經驗的投資者,對新規感受頗為複雜。新規下,機制A將公開發售初始比例定為5%,根據超購倍數回撥至最高35%,較之前的50%上限顯著降低,意味著在熱門IPO中,散戶獲得股份的機會可能減少。機制B允許發行人選擇10%至60%的固定公開發售比例,但若選擇低比例(如10%),散戶參與度將進一步受限。社交媒體上,部分散戶表達了「散戶只能分到殘羹冷炙」的不滿,反映出對新規的擔憂。

新規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增加機構投資者參與(至少40%建簿配售)來優化定價過程,減少散戶過度投機導致的價格波動。研究顯示,機構主導的IPO在上市後12個月內波動率降低約20%,如土耳其市場的案例;不過對散戶而言,意味著在熱門IPO中的分配進一步減少,更難通過抽新股快速獲利。90%股份分配給國際機構投資者,僅10%留給散戶,可能會成為未來趨勢。

筆者曾做過多年IPO承銷工作,一間公司能夠成功集資上市並不是一件易事,當中涉及到不同持份者(Stakeholder)考量及當時市場氣氛環境等。新規下,發行人(上市公司)獲得更多靈活性,可根據投資者需求選擇機制A(適合預期高散戶需求)或機制B(適合偏好機構投資者);例如A+H公司可能偏好機制B,吸引國際機構投資者。新規下的靈活性的確更容易吸引潛在公司通過IPO形式在香港集資上市,有利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

至於機構投資者主要通過建簿配售參與IPO,新規則確保至少40%股份分配給此部分,較之前可能更穩定。選擇機制A,回撥上限提升至35%,意味熱門新股中若散戶超購,機構可能因回撥機制失去更多股份,但都已經比之前舊制(50%)為高。機制B下的影響,若發行人選擇較低公開認購比例(如10%),機構可獲高達90%股份,無回撥風險,提供更大確定性。業界認為這有利於吸引國際機構投資者,提升市場穩定性。

面對新規,散戶在熱門新股上必然會更難獲得配發,中簽率必然會再創新低,那怕已經動用大筆資金上乙組、甚至「頂頭鎚」,最終可能都只得數手分配,實屬無奈,散戶能夠做的是調整策略以適應新環境。首先,新股發行時務必先清楚發行人選擇的分配機制(A或B)。其次關注二級市場機會,一些基本面強、行業前景佳的公司,若IPO分配受限,可在上市後尋找合適價位入市,近年不少新股上市後表現仍繼續強勁,動輒以倍數計,仍有不少潛在獲利機會,但需注意價格波動風險。
權益申報: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