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伊始,美國資本市場經歷了從狂熱到崩潰,再到重構的過山車式變化。2000年的網絡泡沫破裂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次市場巨震,分別源自科技股的非理性繁榮與金融槓桿的過度擴張,對全球經濟和監管框架產生了深遠影響。
1990年代末,互聯網商業化剛剛興起,美國經濟處於高增長、低通脹的「新經濟」時代。投資者普遍相信互聯網將徹底改變商業模式,從而忽略了傳統的盈利估值標準。
隨著大量風險投資和IPO資金湧向沒有成熟盈利模式的網絡公司,加上媒體推波助瀾以及低利率與流動性充裕環境。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從2,000點飆升至2000年3月的5,048點,市盈率動輒數百倍甚至為負。當時的亞馬遜、雅虎等少數企業具備長期潛力,但更多公司僅憑一份商業計劃書和一個域名便能上市。
泡沫破裂與市場調整
2000年春,美聯儲開始加息以遏制通脹壓力,資金成本上升疏導了投機情緒。同年,部分科技公司盈利大幅不及預期,引發市場拋售。到2002年10月,納斯達克跌至1,114點,市值蒸發近80%。超過一半的網絡初創企業破產,僅少數如eBay、亞馬遜存活下來。風險投資規模急劇萎縮,科技板塊估值長期低迷。
網絡泡沫後,美聯儲大幅降息至1%左右,並保持低利率多年以刺激經濟。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進入長週期上升通道,低成本的房貸資金促使居民與投資者加槓桿購房。
華爾街在這一時期推動了大規模的金融工程創新:
抵押貸款證券(MBS)與債務抵押證券(CDO),將房貸打包出售給投資者,表面上分散了風險,但實際上隱藏了信用質量的惡化;信用違約掉期(CDS),用於對沖或投機信用風險,但市場規模迅速擴大至無法有效監管;次級房貸擴張,貸款機構將貸款門檻降至極低,向信用評級差的借款人發放高風險貸款,推高了房價。
標普500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2003至2007年間持續回升,企業盈利創歷史新高,投資者情緒逐步樂觀。金融、能源與新興市場成為資本追逐焦點。然而,資產價格上漲掩蓋了系統性風險的積聚。
次貸危機的爆發與金融海嘯(2007至2008)
2006年美國房價漲勢放緩,2007年開始下跌。隨之而來的違約潮衝擊了持有大量MBS和CDO的金融機構。這些資產價值暴跌,市場流動性迅速枯竭。2008年,危機從房市迅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
貝爾斯登倒閉(3月)被摩根大通低價收購,揭開大型投行危機序幕;雷曼兄弟破產(9月15日),美國歷史上最大企業破產案,引發市場恐慌;AIG被接管,保險巨頭因CDS損失無法履約,被美國政府注資拯救。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2008年全年下跌33.8%,為大蕭條以來最大年度跌幅。VIX恐慌指數飆升至歷史高位,全球股市同步崩跌。信貸市場癱瘓,企業投資與消費支出急劇收縮,失業率飆升。危機很快波及歐洲與亞洲,新興市場資本大量外流,全球貿易大幅萎縮。
量化寬鬆與救市計劃
美聯儲迅速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並首次推出量化寬鬆(QE)政策,購買國債與MBS以釋放流動性。美國財政部啟動7,00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為銀行業注資,防止系統性崩潰。G20國家加強協調行動,共同推出財政刺激與貨幣寬鬆措施,並加強金融監管合作。
危機過後,美國推出多項重大監管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頒佈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Act),重點包括:
強化大型金融機構資本與流動性要求;建立「有序清算機制」處置系統性重要機構;加強衍生品市場透明度與交易所集中清算;設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防範濫用貸款行為。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