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華:生科藥股狂飆 金礦還是地雷

分享

今年香港生物科技及創新藥板塊成為投資焦點,受惠於中國政策鬆綁、全球創新藥需求激增及資本回流,板塊整體漲幅遠超大盤,恒生生物科技指數自年初起飆升逾100%,復甦勢頭強勁。全球生科市場預計至2034年達5.04萬億美元,年複合增長12.5%。港股作為橋樑讓投資者捕捉中國創新藥紅利,特別是腫瘤學、基因療法及AI輔助藥物開發領域,該板塊絕對值得長期關注。
資金買入生科及創新藥股的驅動因素多元且強勁。首先,政策利好是核心引擎,中國自2024年起加大創新藥支持,2025年推出C類藥物清單,允許高價藥納入醫保,減輕企業壓力,並加速審批。國家藥監局審批時間縮短至200天內,鼓勵出海授權,2025上半年中國生科交易額達480億美元增長60%,主因腫瘤藥及雙特異性抗體開發。其次,創新突破加速資金流入,中國生科從快跟隨轉向領先,AI應用重塑藥物發現,降低研發成本30%以上。第三,市場需求旺盛,全球慢性病及老齡化趨勢,推動腫瘤、糖尿病及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市場,中國作為第二大醫藥市場,出口額預計2025年達1,000億美元,相關的生科股都受市場追捧。第四,資本環境改善。風險投資活躍,2025年上半年全球生科融資達1,400億美元,中國佔比20%。北京監管鬆綁及美聯儲降息,引導資金從A股轉向港股,上半年IPO額達140億美元,位居全球首位。
雖然生科股有不少利好因素,但投資者都需要時刻警惕風險。首先藥物臨床試驗失敗率高達90%,多數藥物需8至10年研發,產品研發失敗可能導致股價暴跌。第二,需留意監管變數有所加大,美國FDA或中國藥監局審批具不確定性,定價改革亦會擠壓舊藥利潤,創新藥需證明療效才能獲醫保覆蓋。第三,融資風險顯著,未具盈利的生科公司依賴IPO或配股融資,近期不少公司股價沖高後就進行配股集資,企業易被稀釋股權。第四,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中美貿易摩擦可能阻礙出海授權,影響藥企之間的國際合作。第五,宏觀因素如專利懸崖,2025年多款暢銷藥專利到期,競爭加劇。
值得留意,生物科技板塊波動大,「啤打值」一般都超過1.5,即股價升跌都比大市為高,同時亦受M&A新聞或臨床數據影響,個股短期震盪頻繁。投資者應分散持股,聚焦有盈利產品的公司,同時避免過度槓桿。由於生科股是高增長板塊,應以中長期持有為目標,而倉位亦不應超20%,最重要是定期審視公司藥物的臨床進展。
權益申報: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持有生物科技指數ETF。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