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減肥」早已不再只是追求外觀,而與健康緊緊相連。過重與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多種癌症風險,因此,如何有效、安全地控制體重,成為醫學與市場共同關注的焦點。
長久以來,控制飲食與增加運動量,是減肥的兩大核心。飲食控制即透過減少總熱量攝取,並增加蛋白質與纖維,有助維持飽腹感。低碳飲食、地中海飲食等,都是常見選擇。至於運動訓練,則是透過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能燃燒熱量;力量訓練則有助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
然而,傳統方法需要長期自律。對不少人而言,效果常因生活壓力、食慾反彈而受限。這也推動了藥物與醫療介入的需求。
減肥藥的演變:從副作用多到新突破
早期的減肥藥多以抑制食慾或阻斷脂肪吸收為原理,例如奧美拉(Orlistat),其原理就是減少腸道吸收脂肪,但常引起腸胃不適。至於早期的中樞神經抑制劑,例如芬氟拉明,也因為對人類心臟產生副作用而退出市場。這些藥物的局限性,使減肥藥難以成為主流。真正的轉捩點,來自近年一批以「糖尿病藥物」為基礎的新世代產品。
GLP-1類藥物:一針改變遊戲規則
近年最矚目的減肥藥,屬於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卻意外發現能有效幫助減重。代表藥物包括Wegovy(司美格魯肽)與Mounjaro(替爾泊肽)。
這些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有三:延緩胃排空,食物在胃內停留更久,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中樞,透過腦部受體,降低對食物的渴望;改善代謝,調節血糖,減少脂肪囤積。
臨床數據顯示,部分患者在一年內可減去體重的15%至20%,遠高於傳統藥物的效果。這令減肥藥不再是「輔助」,而成為真正的治療選項。
這些藥物的爆紅,迅速改變了醫療與商業格局。首先是需求急升,在美國,藥物甚至一度供不應求。由於減重減肥變得輕而易舉,醫學界也開始對「肥胖是否應全面視為慢性病」作出激烈討論。
不過,減肥藥在美國,仍然受制於藥價高昂,長期依賴對個人或家庭也是新的財務負擔。目前,各大藥廠亦在研發口服版本與次世代產品,希望進一步提升便利性與療效。
雖然「一針瘦身」帶來革命性希望,但它並非萬能解方。藥物仍可能引起副作用,如噁心、腹瀉,甚至需要長期使用才能維持體重。更重要的是,若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停藥後往往會復胖。因此,未來的最佳策略,或許是「藥物+生活方式」的結合:藥物幫助突破瓶頸,飲食運動維持長期成果。
減肥從來不是單純的「少吃多動」問題,新一代藥物已經令減重的「借口」受到衝擊。面對快速發展的「減肥新時代」,更需要在科學、醫療、健康與個人生活選擇之間,找到平衡。
盧盡義,成報財經撰稿人,醉心港美股投資。近月重倉減肥藥股諾和諾德(NVO.US)及派格生物-B(0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