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承:周小川:多維度審視穩定幣的發展與風險

分享

穩定幣作為數字金融領域的重要創新,其發展前景與潛在風險需從多維度綜合研判。若想推動穩定幣及數字化支付系統健康發展,更需平衡多個維度的性能,避免單一視角的局限。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從六大核心維度,深入剖析了穩定幣的運轉邏輯、現實挑戰與監管方向,值得香港相關監管機構借鑒。

央行維度:警惕超發與槓桿放大風險

穩定幣發行商常存在「低成本擴規模」的訴求,部分機構缺乏對貨幣政策與宏觀調控的認知,可能引發發行量失控。央行對此主要擔憂兩點:一是「濫發貨幣」,即發行方未落實100%真實準備金;二是高槓桿放大效應,穩定幣在存貸、抵押等環節可能產生貨幣派生乘數,即便準備金充足,擠兌風險也會數倍於基礎準備金。

當前,美國《天才法案》、香港《穩定幣條例》雖已關注此類問題,但控制力仍顯不足。周小川提出,需明確準備金託管機構資質,優先選擇央行或其認可的監管主體,同時建立穩定幣流通量統計機制,精準測算兌付風險,避免為市場操縱提供空間。

金融服務模式:理性看待去中心化與代幣化需求

穩定幣的核心應用場景依賴「去中心化金融(DeFi)+代幣化」生態,但需冷靜評估這一模式的真實需求。從供給側看,區塊鏈技術確能支撐去中心化運作,但從需求側而言,多數金融服務難以通過去中心化實現效率提升,代幣化的實際應用價值也需客觀估算。

目前,中國及部分亞洲國家的零售支付系統(如二維碼支付、央行數字貨幣)、跨境快速支付直連等,均基於賬戶體系而非去中心化路線,且運行高效。國際清算銀行(BIS)提出的「統一賬本」架構,更是探索中心化與代幣化的結合模式。周小川強調,金融資產是否適合代幣化、服務環節是否需去中心化,需逐項分析對比,不可一概而論。

支付系統:效率與合規需雙重考量

穩定幣的潛在優勢之一是提升支付效率,但支付系統升級需兼顧效率與合規。當前提升支付效率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優化賬戶基礎的IT與互聯網技術(如第三方支付、央行數字貨幣),二是構建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全新體系。從實踐來看,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通過第一條路徑已實現支付效率與便利性的顯著提升。

合規性是穩定幣支付的關鍵短板。即便基於區塊鏈技術,穩定幣仍需滿足「了解你的客戶(KYC)」「反洗錢(AML)」「反恐融資(CFT)」等要求,用戶身份驗證與開戶流程不可省略。目前穩定幣在合規環節的缺陷,制約了其在支付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市場交易:嚴防操縱與保護投資者

穩定幣在金融市場中的風險集中於市場操縱與投資者保護。已有案例顯示,部分穩定幣相關交易存在價格操縱與欺詐行為,而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現行監管規則尚未有效解決此類問題。此外,「混合幣交易」(穩定幣與非穩定加密貨幣混合使用)進一步增加了操縱風險。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市場主體通過穩定幣切割小額資產份額,吸引18歲以下學生參與交易。周小川指出,未成年人參與資產交易缺乏足夠依據,若疊加市場操縱風險,可能擴大投資者損失,需強化監管與資質審核。

微觀行為:釐清參與方動機與利益邏輯

穩定幣相關參與方以商業機構為主,盈利動機明確,但穩定幣兼具基礎設施與普惠屬性,不能完全依賴「利益最大化」邏輯。從支付場景看,中國零售支付體系已實現高效低成本,新主體通過穩定幣降本獲利的空間有限;美國因信用卡體系成本較高,或存在一定市場機會,但需結合本地需求分析。

跨境支付常被視為穩定幣的核心場景,但實際成本高企多源於外匯管制、合規要求(如KYC/AML)及特許經營「租」,穩定幣難以顯著降低這些非技術性成本。當前,穩定幣發行方更傾向聚焦虛擬資產交易,利用投機屬性吸引流量,甚至通過穩定幣熱度推高公司估值、實現資本套現,需警惕其偏離支付本質、引發金融不穩定。

流通路徑:完善發行到回收的循環機制

穩定幣的流通並非「發行即流通」,需依託有效需求場景。以人民幣紙鈔發行為例,紙鈔需通過商業銀行按需提取進入市場,穩定幣若缺乏支付、交易等場景支撐,即便獲得發行牌照也可能「發行不出去」。

若穩定幣僅依賴虛擬資產炒作作為流通主渠道,將加劇健康性風險。同時,穩定幣是作為臨時支付媒介還是長期價值保存工具,也會影響市場存留量,這並非單純依靠發行牌照就能決定。

周小川強調,看待穩定幣需避免單向思維與概念模糊,通過多維度綜合研判,才能把控市場走向,推動數字金融健康發展。這亦是香港相關監管機構應該深思及借鑒之所在。

作者:王俊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