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聰:2025年首三季文章回顧

分享

不知不覺,2025年已過去大半。這波港股大牛市,大家表現如何?本欄今年也推介了不少港股,整體表現不俗。今天便與各位讀者重溫相關文章,檢視可改進之處,為2025年最後一季作好準備。

或許可從2024年12月底撰寫的2025年前瞻談起。當時提到特朗普上任後,可能上調關稅及寬鬆財政,帶來通脹上行風險,這與現時情況大致相符。4月因所謂「解放日」事件,市場一度暴跌。

另一方面,亦提到美國科技股估值偏高,資金或減持並轉向估值較低的市場增持。例如港股的高息股、內險內銀、如滙豐(00005)、中移動(00941)等;以及新興市場如拉丁美洲的Mercado Libre(MELI)等,今年表現的確不錯。

當然,預測免不了有不少沙石。像是特朗普的動靜比預期更大。又如美國科技股,年初確有資金流出,但不久後重新流入,至今估值仍十分昂貴。且突如其來的DeepSeek事件亦引爆港股科技股,搶去高息股風頭。不過,大體而言,單純根據該文操作,表現應不錯。此外,當時亦預測「2025年才是真正的比特幣大年」,至今看來頗為成功。

談完去年底的前瞻,接下來說說今年的日常文章。在DeepSeek事件發生前,筆者寫過三篇文章,分別推介了AI相關的金山雲(03896)和栢能集團(01263)、以及黃金相關的靈寶黃金(03330)。從結果來看,三者主題皆成為本年度主旋律,推介後表現亦相當不錯。

隨後便是DeepSeek事件。兩篇相關文章分別於2月3日與2月10日發佈。尤其是2月10日那篇,當時恒生指數約在21,300點,文首即預測該浪可升至24,000點,之後更升至接近25,000點。文中指出,DeepSeek事件將改變投資界對AI的投資邏輯,迫使資金不再忽視中國AI產業,為港股新一輪牛市提供強力催化。其後走勢亦印證了這點。

不過,最精準的莫過於2月寫的這段:「特朗普2.0將是港股的重要不穩定因素。但從好的一面看,若真有大牛市,我們也需要回調去買入,特朗普正好扮演提供買點的角色。」果然,4月就給了大家機會。

至於個股,筆者在文中亦「大包圍」提到多隻AI概念,包括阿里巴巴(09988)、騰訊(00700)、萬國數據(09698)、美圖公司(01357)、微盟集團(02013)、快手-W(01024)等。其後大多表現不俗。

DeepSeek之後,較重要的一篇是2月24日關於生物醫藥板塊的文章。文章提到,生物醫藥板塊亦受惠於AI技術,同時國策進一步優化藥品帶量採購,推進創新藥企發展。當時亦「大包圍」提及多隻醫藥股,包括歌禮制藥(01672)、藥明生物(02269)、藥明合聯(02268)、康龍化成(03759)、聯邦製藥(03933)、信達生物(01801)等。結果,今年確實迎來生物醫藥大年。其後於3月31日介紹翰森製藥(03692),4月14日介紹康方生物(09926),表現皆不錯。

接著是一篇失手之作—3月17日關於生育概念股的文章。文中預期中央將推出更多生育政策,利好相關概念,並「大包圍」提及中國飛鶴(06186)、好孩子國際(01086)、蒙牛(02319)、澳優(01717)等。結果表現接近全軍覆沒,若有讀者全年只看了筆者這篇文章,筆者只能說聲抱歉。

之後較重要的一篇,是4月7日發佈有關4月2日「解放日」的文章。內容寫了很多,包括短線、中線及長線的想法。其中最精準的就是捕捉到短線反轉機會,於星期一出文指為重大反彈機會,隨即當晚便大幅反彈。兩天後特朗普宣布暫緩關稅,市場反彈進一步加劇。不過就中長線而言,筆者或許有點太過悲觀,雖然也提過這有機會像是2020年的暴富機會,但行文之間卻仍以謹慎為主。其後走勢果然是像2020年的大型「V」彈,有些可惜。

這文章之後,筆者重心再次回到個股介紹,所寫的個股包括赤子城科技(09911)、吉利汽車(00175)、網易(09999)。表現也不錯。

之後再談生物醫藥。5月26日的文章指出,三生製藥(01530)與輝瑞(PFE)的重磅交易打開了中國創新藥的天花板,使文中提及的恒瑞醫藥(01276)與遠大醫藥(00512)亦值得關注。

接著是一篇關於穩定幣條例的文章,指出條例打開穩定幣跨境支付的想像空間,主要提到了眾安在線(06060)及移卡(09923)。出文當日,移卡立即單日升近40%。

其後介紹了快手(01024)、中國聯塑(02128)、微創醫療(00853)、信達生物(01801)、騰訊音樂(01698)、匯量科技(01860)等股份。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提及騰訊音樂以折扣價收購喜馬拉雅,其協同效應值得期待。果然,隨後其股價的上升也逐步反映了騰訊音樂的價值。

本次總結到此,希望筆者的文章能為大家帶來價值,剩下的最後一季,大家繼續加油。

免責聲明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