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語:AI大眾化的臨界點:全球最強模型競演,香港以移動智能出海

分享

2025年的盛夏,人工智能像是一條從高處奔湧而下的大河:上游是模型與晶片層的持續突破,中游是內容、生產力與決策工具的群起落地,下游則是更貼近你我日常的使用情境。過去,人們談AI多半留在實驗室、基準測試與長遠願景;而今年,最鮮明的變化是它開始在手機、瀏覽器與行動場景中自然生長,成為可用、可移動、可複製的日常基礎設施。

在全球視野裡,OpenAI推出的GPT-5像是一枚重錘,把大型語言模型的天花板再次敲高。它在數學、科學與人文等綜合基準上表現亮眼,結合工具鏈時的推理與計算能力更接近“零失誤”的理想狀態。這次升級不再只屬於少數專業客群,從免費用戶到Plus、Pro都能體驗,差異只在額度與併發。更重要的是,GPT-5把「個性化」拉入主舞台——你可以選擇它更諷刺或更專業,像機器人或更善於傾聽,這種語氣與風格的可定製,讓AI從功能走向陪伴、從回答走向協作。與此同時,OpenAI釋出GPT-OSS 120B與20B的開源權重,允許企業在本地離線部署,將高性能與數據主權、成本可控放在同一個框架內思考。對許多講求合規與邊緣場景的機構來說,這是打開「可負擔且可治理」之門的鑰匙。

當然,再強的模型也要面對真實世界的使用感。GPT-5甫上線就遭遇「體感落差」的討論:部分舊模型被撤下、系統自動路由讓選擇權暫時收窄,再加上新模型回覆偏短、語氣更事務化,令一些用慣長答與溫度的用戶不習慣。技術曲線與體驗曲線未必同速,OpenAI其後逐步恢復舊型號、優化路由並擴充個性化,恰恰說明AI競賽不只比誰更強,也比誰更懂產品節奏與用戶預期。

模型向前,同步牽動創作與生產工具的質變。Google DeepMind的Genie 3把「文字即世界」的想像拉向現實:一句描述便能生成可交互的場景,從月球探險到街區漫遊,把生成式內容從“能看”進一步推到“能玩”。Gemini把故事書的編輯、插畫與排版揉成一體,幾個參數就能生成一本為孩子量身定做的圖文作品。另一邊,Microsoft Copilot 3D讓任何圖片在十幾秒內變成可用的3D物件,縮短遊戲、產品設計與XR打樣的距離;Perplexity把影片生成功能嵌入日常工作流,文字或一張圖片,便可在分鐘級時間裡得到帶音效的短片。知識的整理方式也在改寫——Notebook LM能把長文檔、網站甚至YouTube,轉化為可聽的Podcast與可講的幻燈片,讓「讀懂→講清」成為一個連續而高效的動作。

硬體端的進展同樣牽動格局。Nvidia獲批向中國銷售H20加速卡,雖為合規而“降規”,但在大模型訓練與推理上的效能足以緩解產業的算力饑渴。對雲服務商與應用公司而言,這是一支即時補給:智慧城市、語音視覺識別、醫療與科研管線能更快走完從原型到部署的路程。也因此,我們或將見到中國AI生態在「自研+國際合作」雙輪驅動下形成新的動態平衡;晶片不只是技術,更是國際供應鏈與經貿談判桌上的槓桿。

把鏡頭拉回香港,故事的關鍵詞不是「更大更強」的雲端,而是「移動智能」與「出海」。網龍旗下的創奇思與中科聞歌結成戰略聯盟,選擇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展開獨家合作:中科聞歌投資並輸入技術,創奇思承接境外市場的唯一出海與商業化角色。這種「技術×商業×合規」的三位一體,恰好對應香港的現實優勢——跨境經驗、產業網絡與制度環境。中科聞歌自研的「雅意」大模型與AI科學家智能體在全球評測拔得頭籌,不只靠參數,而在於多模態處理、語義理解與決策推理的綜合能力。落到產品,Wisky把社交聆聽、跨模態檢索、智能報告與儀錶盤打包到移動端,讓決策者「走著也能看懂全網」;Yoya國際版則把視頻拆條、圖像/視頻生成、數字人與音色複製等三十餘項能力收束在一個更友好的手機操作界面,從品牌行銷到會展活動,真正把「內容工廠」裝進口袋。再加上零程式碼的一站式Agent開發平台,企業能以更短的週期把特定流程代理化,讓AI在跨語、跨境與高合規的香港場景中加速落地。今年香港車仔展則首設AI Racing Girl大賞,鼓勵市民運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創作短片,為傳統展會加入更多新嘗試。

這些動作,連同本地電訊商推動的AI瀏覽體驗普惠、書展上AI書籍與創新論壇的熱度,正在把AI從「科技新聞」變成「城市現場」。與其說香港在追趕模型分數,不如說我們在構建一條更符合城市氣質的路徑:以移動為先、以應用為本、以出海為目標。當全球在問「哪個模型更強」,香港可以回答「如何把它變得更可用、更可移動、更可複製」。

從產業觀點看,這一波的關鍵,不只在頂層能力的突破,更在中層工具鏈的成熟與底層供應鏈的回暖。開源權重降低了部署門檻,小型本地模型讓隱私敏感與邊緣算力場景有了成本適配;多模態生成讓內容生產進入“分鐘級”節奏;而行動端優化,則把AI真正帶到決策與創作的第一線。這三股力量疊加,意味著AI的大眾化已跨過臨界點——它不再是驚嘆號,而是一個可被複製、可被標準化、可被規模化的日常。

香港究竟在人工智能何去何從?各位不妨想像為「AI移動智能的出海試驗場」,一端銜接中國AI的核心技術與供應鏈,一端銜接國際市場的需求與合規體系,中間以創奇思這類深耕流動科技與跨境落地的團隊作為轉譯器,讓模型能力轉化為城市與企業可直接使用的產品與服務。當AI從高處奔流入海,香港這座港灣若能把水道疏通、把碼頭搭好,既能迎潮,也能啟航。下一個值得追問的,不是誰在榜單上多了0.4%的優勢,而是誰能在一千個具體場景裡,把AI做得更好用、更易部署、更快複製。這或許,就是我們的比較優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