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消費市場的熱點正悄然發生轉移。從以往「吃得好、玩得開心」,到如今愈發關注健康、體態與慢性病管理,消費者心態正驅動一場結構性的產業變革。根據市場研究,中國的瘦身產業在2023年已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規模,而整體體重管理市場更達到6,185億元,並保持雙位數的高速增長。表面上看,這是一場由審美需求催生的浪潮;但深入觀察後會發現,背後其實是人口結構、醫療科技、政策導向與資本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
中國超重與肥胖人口近年持續攀升,與飲食西化、久坐生活及人口老齡化息息相關。這不僅僅是外貌問題,更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發率直接相關。因此,減肥早已超越單純的「變瘦」或「好看」,而成為一種與醫療緊密掛鉤的剛性需求。
更重要的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已將體態管理視為一種「功能性投資」,不僅提升健康水平,也關乎職場競爭力與社交自信。這種心態轉變,使消費者更願意接受高價位、訂閱制甚至醫療級的長期解決方案。
GLP1新藥:從邊緣走向主流的關鍵推手
過去,減肥藥市場在中國並未被主流醫療體系所重視,主要原因是藥效有限、風險不明或副作用明顯。然而,GLP1類藥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局面。
以Semaglutide(Wegovy/Ozempic)與Tirzepatide為代表的長效肽類藥物,已經在臨床實驗與實際應用中展示出15%甚至更高的體重下降幅度。對許多超重或肥胖人群而言,這不僅是一種美學選擇,更是能夠改善代謝健康、降低併發症風險的突破性療法。
同時,藥企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外資藥廠率先打開市場,本土製藥企業則加速開發仿製品與改良型藥物,例如更便利的口服劑型或小分子方案。隨著專利到期與本土供給增加,價格將不可避免地下探,讓更多消費者能夠負擔。這種「可及性提升」將直接推動市場規模爆發。
除了藥效本身,數位化與跨界商業模式也在推動產業升級。線上醫療平台與電商結合,讓消費者能夠通過遠程診療獲取處方,並直接配送到家;同時,平台往往會綁定低卡餐飲、健身課程,形成「藥物+生活方式」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這種組合不僅提高了依從性,也提升了客戶黏性與終身價值。
此外,隨著保險公司與藥企、科技平台展開合作,未來或將出現「報銷+行為激勵」的混合模式,進一步降低個人支付成本。對市場而言,這意味著從高端用戶的小眾消費,逐步擴展到更廣泛的中產階層。
政策與監管:潛在的催化與挑戰
政府對慢性病防治的重視,實際上是減肥藥市場的「政策紅利」。若未來部分體重管理藥物能納入醫保或地方試點報銷,將顯著放大需求面。然而,監管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近年來,互聯網上曾出現過假藥、非法減肥複方的案例,引發公眾對安全性的擔憂。如何在推動市場普及的同時,嚴格確保藥品與線上處方的合規性,將是政策制定者與企業的共同考驗。
綜合來看,中國減肥藥市場的爆發幾乎是大概率事件:需求池龐大且長期存在,GLP1類藥物提供了突破性的療效,本土供給即將放量,數位化分銷與跨界模式放大了普及速度。然而,市場的「樣貌」將出現分化。
一端,是醫療級、處方驅動、可能納入醫保的廣泛人群市場;另一端,則是以自費高端用戶為主的精緻型方案,包括個性化營養、健身與基因檢測的結合。誰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最佳定位,誰就能在這場新風口中脫穎而出。
減肥市場的未來,並非單純的「減肥藥」故事,而是醫療、保險、餐飲、健身、數位平台共同交織的產業鏈爆發。對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有望持續十年以上的長週期賽道;對消費者而言,則是從「外貌焦慮」到「健康投資」的價值轉變。
盧盡義,成報財經撰稿人,醉心港美股投資。近月重倉減肥藥股諾和諾德(NVO.US)及派格生物-B(0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