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經濟仍處於復甦與不確定並存的格局。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地緣政治陰影持續籠罩供應鏈,能源市場價格反覆波動;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展現了強韌性,GDP同比增長5.3%,延續穩中向好的走勢。在此背景下,作為廣東省交通服務的骨幹企業,粵運交通(03399)交出了一份「穩中有進」的中期成績單。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其中,高速公路服務區經營收入29.91億元,同比增長14%,已佔總收入近八成,是公司絕對的核心增長來源。相較之下,道路客運及配套收入下降26%,至7.24億元,反映出公司逐步退出傳統客運業務的決心與行業的結構性衰退。
業務與財務表現:收入增長 盈利承壓
然而,收入增長並未完全轉化為利潤。公司期內毛利3.06億元,同比下降19%,毛利率僅為8.1%,較去年同期下滑超過2個百分點。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兩方面:首先,國際油價下調及新能源車滲透率攀升,對成品油銷售毛利造成衝擊;其次,服務區規模持續擴張帶來前期投入增加,短期內拉低了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歸母淨利潤為1.43億元,同比微增3%,每股盈利0.18元。增長主要來自客運業務退出過程中的資產處置收益,以及管理費用的下降。換言之,淨利潤改善更多源於「瘦身」與資產優化,而非經營利潤率的大幅提升。
交通運輸行業正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高速公路依舊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聯動的核心動脈,但傳統道路客運早已受到高鐵、網約車和私家車的強烈擠壓。從粵運的業績結構來看,客運業務營收占比已降至兩成以下,而且仍在持續縮減,退出只是時間問題。
行業環境:新舊動能交替
與此同時,新能源與高速公路的融合正在加速。充電樁、換電站、光伏發電等基建項目,正逐步改寫服務區的經營格局。消費升級也使得高速公路服務區從「單純補給點」走向「綜合商業中心」,零售、餐飲、廣告成為新的價值增長點。
在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及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服務區還被賦予更多功能:既是能源補給站,也是地區特產展示的窗口。這為粵運等龍頭企業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但同樣意味著管理精細化、資本開支壓力及商業模式創新的多重考驗。
粵運目前的核心業務可歸納為四大板塊:能源、零售、招商及廣告。
能源業務依舊是「壓艙石」。截至6月底,公司擁有經營權的加油站230座,在營220座,自營比例逐步提升。同時,充電站已覆蓋338個服務區,充電樁達1,576個,換電站10座,光伏佈點也在落地。雖然燃油銷售毛利率受壓,但公司正積極佈局新能源,計劃在45對服務區推進光伏項目,並建設綜合能源補給站,為未來儲備動能。
零售業務則朝「品牌化+多元化」邁進。旗下「樂驛」便利店總數已達526間,持續推行「一店一策」的精細化運營,並積極引入兒童玩具、寵物用品等新類別,提升差異化競爭力。同時,線上樂驛商城與團購渠道的拓展,進一步放大零售板塊的覆蓋面。
招商業務則開始探索「自營+加盟」的新模式,長沙灣、瓦溪肯德基門店已投營,自營美食店亦在籌備中。此外,公司在10對服務區試點統一收銀,逐步推動數字化管理。這不僅有助於數據沉澱與商戶管理,也將提升長期盈利能力。
廣告業務則乘勢進行數字化升級。79條高速公路廣告經營權、536個廣告資源點,構成公司獨特的媒體資產。通過電子屏幕、互動設備的引入,以及「線下引流+線上轉化」模式的試點,廣告板塊的毛利率已顯著回升至47%,成為公司少數盈利能力改善的業務。
粵運的2025中期表現可以用「穩健」來形容。雖然毛利下滑、利潤增長有限,但公司透過退出虧損業務、強化成本管控,保持了淨利的正向增長。但挑戰依然存在,一方面能源轉型需要巨額投入,短期內或會繼續拖累盈利;另一方面,服務區商業化競爭激烈,如何在品牌、供應鏈、數字化上保持領先,將決定公司的護城河厚度。
本文內容整理自公司的公開財務數字及公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作者為美股上市新世紀儲運(NCEW.US)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