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加速構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進展影響與長遠意義
香港特區政府近期積極推動國際黃金交易市場的建設,通過採納「推動黃金市場發展工作小組」的建議,從倉儲、精煉、清算、產品創新及行業協作五大方向全面發力。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標誌著香港在強化全球金融樞紐地位上的新突破,也為黃金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主要進展與措施
一是黃金倉儲擴容。香港以三年內超越2,000噸黃金倉儲量為目標,推動機場管理局與金融機構合作擴建倉儲設施。此舉旨在將香港打造為區域黃金儲備樞紐,提升實物黃金的託管和交割能力。二是精煉產能提升。鼓勵金商在港建立或擴建精煉廠,並與內地合作開展「來料加工」模式,即在內地精煉黃金後出口至香港交易。這一模式結合內地精煉產能與香港的國際交易優勢,形成產業鏈協同。
三是中央清算系統建設。香港正建立黃金中央清算系統,為國際標準黃金交易提供高效、安全的清算服務。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黃金交易所(SGE)已受邀參與,為未來滬港黃金市場互聯互通奠定基礎。四是產品創新與多元化。支援發行黃金基金、代幣化黃金產品等新型投資工具,拓寬投資者參與管道。代幣化黃金尤其契合數字金融趨勢,可能吸引年輕一代和機構投資者。五是行業生態構建。推動成立黃金行業協會,加強政府、監管機構與市場主體的溝通,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拓展客戶網路,強化人才培養。
此外,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已在港設立首家境外交割倉庫,並推出在港交割的新合約,進一步深化滬港合作。
對黃金市場的影響
一是增強亞洲定價權。香港通過構建完整的黃金產業鏈(從倉儲、精煉到交易清算),有望減少亞洲市場對倫敦和紐約傳統中心的依賴,提升亞洲時段黃金定價影響力。二是推動實物黃金流動。倉儲和精煉設施的擴容將促進黃金實物在香港及亞太地區的流動,吸引央行、機構及高淨值客戶將黃金資產配置至香港。三是創新產品吸引資金。代幣化黃金等新產品可降低投資門檻、提高流動性,可能吸引加密貨幣投資者轉向具有實物支撐的黃金資產,進一步擴大市場容量。四是深化內地與全球市場聯通。滬港清算合作與交割互通,為內地黃金市場國際化提供「試驗田」,同時幫助國際投資者更便捷地參與中國黃金市場。
長遠戰略意義
一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黃金市場是金融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香港通過補齊黃金交易短板,強化了其作為全方位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與股票、債券、外匯市場形成互補。二是服務「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黃金交易可與人民幣計價產品結合,推動人民幣在大宗商品領域的應用。同時,「一帶一路」國家多為黃金生產或消費國,香港可成為其黃金貿易和融資樞紐。
三是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在地緣衝突頻發的背景下,黃金的戰略儲備屬性凸顯。香港成為黃金儲備樞紐,可為亞太地區提供安全可靠的資產託管選擇,增強區域金融韌性。四是推動數字金融創新。代幣化黃金等產品探索了傳統資產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為香港發展虛擬資產監管框架提供實踐案例,助力其成為全球數位金融中心。
香港推動國際黃金交易市場的建設,是一項兼具短期實效與長期戰略的系統性工程。通過基礎設施完善、產品創新與內地合作「三管齊下」,香港不僅有望成為亞太黃金交易與儲備中心,更將強化其作為全球金融樞紐的角色,為黃金市場注入新活力。未來,滬港黃金市場的深度互聯或將成為中國金融開放的另一重要里程碑。
傅鎮強,創輝珠寶(08537)主席兼行政總裁。
香港環保戰略升級:從「綠色低碳生活環境」看長遠佈局
香港特區政府在最新報告中雖直接提及「環保」一詞頻率不高,但其將環保理念提升至「綠色低碳生活環境」的戰略高度,並通過具體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專案系統性推進。這一轉變反映出香港正從理念宣導階段邁向實質操作階段,以多維度行動重塑城市生態格局。
環保重點領域與具體措施
一是綠色科技產業化。香港推動綠色科技示範基地建設,重點支援換電型電動車與自動化換電站技術、區域供冷系統及既有建築減碳改造。此舉旨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應用,促進綠色技術商業化。二是電動交通網絡完善。通過3億港元高速充電樁鼓勵計劃,目標在2028年前新增3,000支充電樁,並推出六幅用地建設充電站。巴士公司開放充電設施共用,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加速交通領域低碳轉型。
三是減廢回收。香港持續推進「零廢堆填」目標,優化社區回收網路(如「綠在區區」)、加強住宅樓宇回收支持,並推廣智慧廚餘回收桶(目標公共屋邨「一座一桶」)。硬體設施方面,I·PARK1轉廢為能設施將於年底投運,I·PARK2也已提上議程,同時迴圈再造紙漿廠試運,形成「回收-處理-能源化」閉環。四是區域生態協同。香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共建,以維港、大鵬灣、牛尾海為核心推動近岸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回應國家「美麗海灣」建設規劃,凸顯區域環境治理的協同性。
對環保市場與綠色生活的影響
一是綠色科技與能源市場機遇。香港對換電技術、區域供冷、建築減碳的支援,將催生綠色科技研發與設備製造需求,吸引企業投資相關產業鏈。電動充電網路擴張亦帶動新能源基建市場發展。二是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商業化。「轉廢為能」設施與迴圈再造工廠的投運,標誌著香港廢棄物管理從「處理」轉向「資源化」,為環保企業提供技術輸出與運營服務機會,推動迴圈經濟模式成熟。
三是市民生活方式變革。智慧回收設施普及、電動充電網路便捷化,將提升市民參與低碳生活的便利性。公共屋邨「一座一桶」等舉措更從社區層面推動環保習慣養成,促進綠色行為常態化。四是區域合作與標準輸出。香港通過與大灣區生態協同,可探索跨境環境治理模式,未來或成為綠色標準與技術輸出的節點,強化其國際綠色金融與科創雙中心的地位。
長遠意義:超越環保的戰略價值
一是經濟結構綠色轉型。香港通過綠色科技與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推動經濟從傳統服務業向「綠色科創+金融」雙輪驅動轉變,增強發展韌性。二是提升國際競爭力。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大力發展綠色科技與低碳基礎設施,可吸引ESG(環境、社會、治理)投資與綠色資本,鞏固其全球綠色金融樞紐地位。
三是回應國家戰略與區域協同。香港融入大灣區生態共建,既符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美麗中國」目標,也通過區域協同提升整體環境治理效能,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四是市民福祉與城市韌性。綠色低碳生活環境直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而完善的環保基礎設施(如轉廢為能、迴圈經濟)可增強城市資源利用效率與應對環境風險的能力。
香港雖在報告中較少直接使用「環保」一詞,但其通過「綠色低碳生活環境」的框架,系統性推進科技應用、基礎設施升級與區域合作,體現出務實且具前瞻性的環保戰略。這一轉變不僅將推動本地綠色市場發展與生活方式變革,更將強化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綠色競爭力,長遠來看,環保已成為香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而非僅是口號式的議題。
胡伯傑,沛然環保(08320)副主席兼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