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為香港的綠色經濟與新型工業化描繪了清晰藍圖,重點圍繞多項新能源產業的政策,包括建立本地電動車電池回收產業鏈、支持換電技術發展,以及強化香港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平台角色。
新政策為本港新能源產業鏈的參與者帶來重大機遇,市場目光也因此聚焦於產業鏈佈局完整的龍頭企業。其中,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比亞迪(01211)的發展趨勢正引發業界關注。
未來大量電動車推出市面,退役電池處理成為一項巨大挑戰,施政報告明確將推動全港首間大型回收設施於2026年上半年啟用,目標是將退役電池轉化為再生原材料「黑粉」(Black Mass)。此舉為比亞迪等掌握全球領先動力電池技術的企業,提供了扮演關鍵角色的舞台。公司以其創新的「刀片電池」聞名,其在磷酸鐵鋰(LFP)技術路線的長期深耕,使其在電池梯次利用及材料回收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比亞迪未來不僅有望為本地回收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更有潛力成為再生「黑粉」的採購方,其參與深度將直接影響香港能否成功構建從「使用到回收」的完整綠色產業鏈。
而報告當中亦明確表示將「支持市場發展換電型電動車及自動化換電站技術」,輔以3億元資助增設高速充電樁,意味著香港新能源基建正邁向網絡化、系統化的新階段,對市場參與者的綜合解決方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高壓快充平台及公共交通電動化均有成熟佈局的企業,其優勢便得以凸顯,以目前比亞迪的全球化路徑,在很大程度上已體現了此戰略模式,正好為其他計劃「出海」的內地企業,提供了具參考價值的商業模型,也讓外界得以觀察此項政策的成效。隨著港府加大支持力度,預期將有更多掌握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以香港為基地,輻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