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陸續啟動開放申贖。成立三個月來,絕大多數基金的淨值上漲,收益出現一定分化。其中景順長城成長同行混合、嘉實成長共贏混合A等3只產品收益率超過40%,有3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收益為負。業內認為,浮動費率機制的深化將推動管理人從規模導向轉向業績導向,後續可能進一步拓展至債券類基金,固收+類產品或是優先發展。
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成立日期在6月6日至7月23日之間,近期陸續啟動開放申贖。總體來看,首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收益向好,平均收益率接近13%,首尾業績相差近45個百分點。華商致遠回報混合A、景順長城成長同行混合、嘉實成長共贏混合A成立以來的收益率分別為42.72%、42.41%與40.27%;信澳優勢行業混合A與易方達成長進取混合A收益率均超過30%,分別為34.84%與31.79%。此外,工銀泓裕回報混合、富國均衡配置混合A、銀華成長智選混合A等6只產品成立以來的收益率超過10%。目前有3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成立以來的收益為負,淨值跌幅在0.94%至1.94%不等。
中國證監會在今年5月上旬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旨在建立與基金業績掛鉤的收費機制,強化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綁定。其創設體現了鼓勵長期持有與基金費率與業績深度綁定的雙重導向:產品管理費率將由投資者對產品的持有期限與產品業績表現綜合決定,且管理費的升檔幅度明顯小於降檔幅度;產品各自跟蹤的業績基準略有不同,但均對標主流寬基指數,整體呈現「A股+港股+債券」配置結構。業內認為,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的誕生標誌著公募行業費率改革進入「深水區」,這是探索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綁定的核心舉措。
浮動費率基金的高運營門檻與高投研要求,對基金公司的綜合實力提出了挑戰,大中型公司憑藉資源儲備與能力積累,在這場競爭中佔據了優勢。從具體機制來看,2025年發行的浮動費率產品在兩個維度實現突破:其一是基金相對于業績基準的超額收益在費率機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能更準確地反映管理人的主動管理能力;其二是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的運作模式轉向開放式運作,讓應急贖回成為可能,同時通過費率規則引導長期持有,兼顧流動性與長期投資導向。整體來看,2025年新一輪浮動費率基金的發行具有重要意義。對投資者而言,不僅通過多元化的產品類型獲得了更多契合自身投資需求的選擇,更可通過靈活的浮動費率機制降低投資成本。浮動費率機制的深化推動管理人從規模導向轉向業績導向,促使管理人更專注於長期投資能力的提升,避免短期投機行為,進而推動公募基金行業向高品質發展轉型,為居民財富管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