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年間,基因編輯技術的突破,特別是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方法,徹底改變了生物醫學與農業科學的研究格局。從實驗室中的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初步探索,基因編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人類社會滲透。這項技術的特點在於高效、精準且成本低廉,使得科研人員能夠在DNA層面直接「剪切與粘貼」,為疾病治療、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開啟新的大門。然而,與此同時,圍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與潛在風險也不斷浮現,為未來的發展蒙上一層複雜而深遠的陰影。
無限可能:醫療與農業的突破
基因編輯最直接的應用領域莫過於醫療。在遺傳性疾病治療方面,CRISPR為許多過去無法治癒的病症提供了希望。例如,鐮刀型貧血與β-地中海貧血這類由單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已經在臨床試驗中看到利用CRISPR進行基因修復的正面結果。美國與歐洲的部分藥企已推動相關療法進入臨床三期,意味著這項技術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正式走進醫院。對於癌症治療,科學家嘗試透過基因編輯免疫細胞,使其更有效識別與消滅腫瘤細胞,這種思路若能成熟,或將徹底改寫腫瘤學的治療版圖。
除了醫療,農業也是CRISPR大展身手的領域。傳統的轉基因作物往往引發公眾爭議,而基因編輯提供了更為精確的手段。科學家可以讓水稻更抗旱、玉米更高產,甚至改良蔬菜的營養成份。例如,日本與美國已經批准部分經基因編輯的番茄與大豆上市,這些作物在口感與營養上更優,而風險卻低於傳統轉基因。從全球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基因編輯能在應對人口增長與氣候變遷帶來的壓力時發揮關鍵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技術在生態環境管理上同樣潛藏潛力,例如藉由基因驅動技術來控制蚊蟲傳播的疾病。假如能有效降低瘧疾或登革熱的傳染率,那將是人類公共衛生史的一大勝利。
科技進步與倫理邊界的拉鋸
在倫理層面,基因編輯的爭議幾乎與其科學突破同步而來。最受關注的莫過於所謂的「設計嬰兒」問題。2018年,中國一名科學家宣稱誕生了經過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女嬰,消息震驚全球,也迅速引發國際譴責。因為在生殖細胞或胚胎階段進行基因編輯,意味著改變將遺傳給後代,這不僅涉及技術安全性,更觸及倫理與社會公平的根本。若技術不受控制,有錢人或許能透過基因編輯塑造「更健康、更聰明」的後代,而弱勢群體則進一步被邊緣化,社會不平等將被放大。
此外,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仍然是一個技術難題。雖然CRISPR相較於過去的方法更精準,但仍有可能在非目標位點切割DNA,導致不可預測的基因變異。這在臨床應用中尤其值得警惕,因為一旦導致癌變或其他副作用,後果可能無法挽回。這也是為何全球多數監管機構對於胚胎基因編輯持極度謹慎的態度,而支持更多只針對體細胞的研究,即僅限於患者自身,而不影響後代。
更廣泛的倫理挑戰還涉及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例如,一些國家基於宗教或哲學立場,對基因干預持強烈反對態度;而另一些國家則更注重技術的實際利益。如何在全球層面形成共識,避免「科技殖民」或「基因旅遊」現象,考驗着各國的政策智慧與國際合作。
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制度與倫理問題。從歷史來看,每一項重大科技突破,無論是核能、人工智慧,還是互聯網,都曾在發展初期引發巨大爭議,最終需要在制度設計、國際協調與社會共識中找到前進方向。基因編輯同樣如此。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