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派:腫瘤免疫治療 誰能成為下一個巨頭

分享

過去十年,腫瘤治療的版圖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手術、放療與化療,雖然仍是臨床核心手段,但其局限性早已暴露無遺。隨著科學界對免疫系統認識的深化,腫瘤免疫治療成為醫藥產業的新寵。它的理念是激活或重塑人體免疫系統,使之能夠識別並攻擊癌細胞,這不僅提供了治療新思路,更被視為人類「戰勝癌症」的希望。隨著各國藥企、科研機構與資本力量湧入,全球免疫治療的競賽愈發激烈,誰能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下一個巨頭,正成為投資與醫學界的焦點。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主要有幾條核心技術路徑。首先是檢查點抑制劑,它透過阻斷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剎車信號」,釋放免疫反應。2014年,PD-1抑制劑的上市開啟了免疫治療的黃金時代,默沙東的Keytruda與百時美施貴寶的Opdivo更是在短短幾年內創造了數百億美元的銷售額,成為行業標桿。其後,CTLA-4、PD-L1等靶點藥物相繼問世,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迅速成為腫瘤藥物的「現金牛」。
另一條路徑是細胞治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AR-T療法。這一技術將患者的T細胞取出體外改造,再回輸到體內,形成「定向導彈」式的殺傷效果。CAR-T已在血液腫瘤中取得突破,例如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產品已獲得美國FDA批准,並在臨床中顯示出驚人的緩解率。不過,CAR-T在實體腫瘤中的應用仍然困難重重,如何突破腫瘤微環境的抑制,是科研界正全力攻關的課題。
此外,新一代技術如腫瘤疫苗、雙特異性抗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等也不斷冒頭,展現出不同的潛力。它們有的嘗試增強免疫系統對腫瘤的特異性,有的則通過多靶點設計提高治療效果。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不僅推動了技術快速演進,也使得行業競爭格局更加複雜多元。

巨頭之爭與新秀突圍
在商業層面,腫瘤免疫治療已經造就了一批「巨無霸」。默沙東的Keytruda在2023年銷售額突破25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暢銷的處方藥之一。百時美施貴寶雖然起步較早,但在後續市場推廣與適應症拓展上稍顯落後,逐漸被Keytruda超越。羅氏、阿斯利康等歐洲藥企則積極佈局,期望透過PD-L1抑制劑與組合療法搶占市場。這些跨國藥企憑藉龐大的研發資源、全球銷售網絡與臨床試驗數據,短期內仍佔據絕對優勢。
然而,新興企業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CAR-T和新型免疫療法領域,美國、中國與歐洲的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雖然規模較小,但憑藉靈活的創新思路與專注的研發方向,往往能在細分領域實現突破。例如,中國部分初創企業已在CAR-T產品上獲得國內批准,並開始挑戰國際市場;歐美的小型公司則專注於突破實體腫瘤免疫治療的瓶頸,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資本市場對此趨勢高度敏感,免疫治療初創企業的融資與併購活動頻繁,顯示投資者普遍看好這一賽道的長遠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競賽的焦點不僅是技術本身,更在於臨床數據與市場策略。誰能率先在多個腫瘤適應症上展現顯著療效,誰就能在醫生與患者心中樹立品牌認知。與此同時,治療費用與醫保政策也將影響其普及速度。當前CAR-T療法動輒數十萬美元的高昂成本,使得其廣泛應用受限。如何在創新與可負擔之間找到平衡,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重要分水嶺。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