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中帶幹貨:AI驅動下的增長與挑戰

分享

作為中國互聯網與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軍者,百度集團(09888/BIDU.US)在2025年中期交出了一份耐人尋味的成績單。從財務數據來看,收入保持穩健增長,AI業務滲透進一步加深,核心業務展現出一定的韌性。然而,面對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廣告行業週期性波動以及AI競爭的加劇,百度仍需在保持創新與控制成本之間謹慎平衡。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百度錄得收入約6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其中,來自百度核心(搜索、信息流、線上營銷及AI相關服務)的收入達到542億元,同比上升5%,繼續鞏固了集團的主導地位。由於搜索與信息流廣告需求在二季度有所回暖,帶動營收增長。

非線上營銷收入增長動能明顯,其中「百度智能雲」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14%至185億元,在金融、能源、交通等行業的AI解決方案滲透率不斷提高。這一板塊的表現已成為百度未來增長的重要支撐。

另一方面,集團的經營利潤率仍承壓。期內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約58億元,同比下降9%,主要受到研發投入增加以及部分AI基礎設施折舊攤銷上升的影響。每股盈利為16.2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7.9元。這說明百度在擴張AI業務的同時,短期內仍需承擔高昂的資本開支壓力。

行業背景:AI競爭升溫 廣告復甦有限

2025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整體呈現溫和復甦。根據艾瑞數據,行業總體廣告投放規模同比增長約7%,但仍低於疫情前水平。廣告主更關注投放效果,對精準投放及AI驅動的場景應用需求上升,對百度這類擁有龐大搜索與信息流流量的平台形成利好。

另一方面,生成式AI的快速滲透正在重塑行業格局。國內科技巨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以及字節跳動,均加大了大模型應用的投入。百度作為最早推出中文大模型「文心一言」的公司之一,雖然在政務、金融、教育等場景取得了一定落地成效,但市場競爭激烈,如何保持技術領先與商業化速度,是其能否守住估值與市場份額的關鍵。

智能雲市場亦進入白熱化。華為雲、阿里雲以及騰訊雲均在積極搶奪AI算力與企業解決方案市場份額。百度智能雲的優勢在於「AI原生」定位,即把大模型與行業應用深度結合,但在規模與生態建設方面仍需追趕龍頭。

未來計劃:AI生態與自動駕駛並進

百度在中期報告中明確提出,未來將堅定圍繞「AI驅動增長」的戰略主線,並從三個維度推進:

一是強化文心大模型生態。公司計劃持續升級「文心4.0」技術能力,並擴展至更多垂直場景,特別是企業級應用市場。例如,針對金融風控、製造業質檢以及政務智能客服等場景,百度希望藉由大模型賦能提升效率,增厚商業收入。
二是加大智能雲投入。百度智能雲將繼續聚焦於「AI+行業」的深度融合。公司透露,未來三年將在算力基礎設施和AI服務平台上追加數百億元投資,尤其在東數西算工程和地方政府雲項目中尋找增長機會。
三是自動駕駛與智能出行。Apollo自動駕駛平台與蘿蔔快跑無人出行服務在多個城市擴展運營。上半年蘿蔔快跑已累計完成超過600萬次載客,同比增長顯著。百度計劃未來在更多一線及新一線城市落地無人駕駛出行服務,進一步探索商業化模式。

總體而言,百度2025年上半年的表現可概括為「收入穩增,利潤承壓,AI持續推進」。一方面,搜索與廣告業務為集團提供了穩定現金流;另一方面,AI大模型、智能雲與自動駕駛代表著未來的增長引擎。

但不可忽視的是,AI產業鏈的競爭愈演愈烈,投入巨大而回報週期漫長,對百度的財務韌性構成考驗。若能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加快AI商業化進度,百度仍有望在中國AI產業競賽中佔據領先地位。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成報立場及不構成銷售建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