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多時,AMD終於回歸200美元,AMD於兩周前宣佈與OpenAI建立新合作關係,進軍人工智慧晶片市場。根據協議,OpenAI將部署總計6 Gigawatts的AMD Instinct GPU,並於2026年下半年率先推出1 Gigawatts的MI450晶片。
作為回報,AMD向OpenAI授予最多1.6億股的認股權,當中部分條件與AMD股價達到600美元有關。這筆交易預計將立即帶來收益,並可望自2027年起為AMD帶來數百億美元的AI數據中心年營收。
不同於Nvidia對OpenAI的資金投資,這次是OpenAI反過來取得AMD股權,展現其分散晶片供應商風險的決心。此舉也為AMD帶來一位強力合作夥伴,有望吸引更多尋求Nvidia替代方案的大型雲端公司。
儘管面臨股權稀釋與高競爭風險,分析師仍看好此合作對AMD長期成長的重大轉機。Morgan Stanley預測,每Gigawatts AI計算能力可為AMD增加每股3美元年獲利,潛力巨大。
差不多在一個月前,Nvidia宣佈將向OpenAI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以支持其大規模資料中心建設計劃。這項消息雖然令人震撼,但同時也加深了投資人對於當前AI熱潮是否正陷入泡沫的憂慮。許多分析師指出,目前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私人企業,其估值背後的營收與獲利模型,似乎難以支撐這樣的天價評價。
這並非Nvidia首度進行類似操作。過去一年,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製造商已多次透過「循環式投資」,將資金投入其主要客戶,包括OpenAI和CoreWeave。這些客戶同時又向Nvidia回購GPU或雲端服務,形成一種資金流動的閉環。這種安排可能導致市場對AI真實需求產生誤判。
以CoreWeave為例,該公司不僅是Nvidia的投資對象,也是其GPU的大買家,迄今已購買超過25萬顆H100 Hopper晶片,每顆單價約為3萬美元。這意味著僅這一筆交易,CoreWeave就向Nvidia支付了約75億美元。更令人關注的是,Nvidia與CoreWeave簽署了價值63億美元的雲端容量購買協議,若該公司無法將雲端資源銷售給其他客戶,Nvidia將變相承擔購買義務。
此外,Nvidia今年還與Lambda簽下租賃協議,租用1萬枚由Lambda購買的Nvidia晶片,而Lambda的購買資金正是以這些GPU本身作為抵押借來的。這種資金運作模式讓許多投資人聯想到2000年前後的網路泡沫時期,當時Cisco、Lucent等電信設備商同樣透過貸款推動客戶購買其產品,最終導致大量壞帳與市值蒸發。
分析師Jay Goldberg將這種投資模式比喻為「父母擔任聯保人」:Nvidia的投資讓OpenAI和CoreWeave能以遠低於市場的利率籌措資金,但風險卻轉嫁至Nvidia自身。若未來AI需求未如Nvidia CEO Jensen Huang所預期般爆發,這些循環投資恐將成為資產負擔,甚至動搖整體金融市場。正如Bernstein Research的Stacy Rasgon所言:「這些操作無疑會加劇市場對於『循環交易』的擔憂。」
目前我們仍距離危機尚遠,但隨著AI估值不斷攀升,泡沫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正迅速縮短;NASA最近宣佈,將於2026年2月再次進行人類登月任務,倒不如留意一下硬科技股Rocket Lab。
本人持有Rocket Lab,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