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加密圈迎來史詩級動盪:特朗普因應中國對稀土出口限制,宣布將對中方祭出「100% 關稅」的預告;此舉引發全球市場恐慌,尤其打擊風險資產板塊。比特幣與以太坊同步重挫,而合約市場在 24 小時內觸發 191.41 億美元 的爆倉紀錄,成為近代加密市場清算規模中最劇烈的一次。
這場暴跌不僅是單純的價格波動,更揭露了資金槓桿過度、平台風控漏洞,以及市場主導者可能的提前佈局。本文將從三大主軸解析:
1.罕見的關稅政治刺激與爆倉風暴;
2.HyperLiquid 那名神秘空頭入場者的操作與意義;
3.黃金能否在此浪潮中迎來下一波長線突破?
一、政治風險引爆:稀土關稅與加密市場的脆弱性
北京傳出對出口稀土採取限制措施後,特朗普迅速回應,揚言針對中方祭出 100% 的關稅。此舉無疑將讓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影響涉及科技、能源、軍工、稀土加工等產業。市場因政策風險突然拉高避險需求,風險資產首當其衝。
在加密市場方面,這個政策消息被視為催化劑:ETF、VC、社群共識與媒體預期均傾向「避險資產 + 資金轉流」。許多原本擺在邊緣的槓桿用戶瞬間被推到懸崖邊。
二、清算紀錄:191 億美元的痛點
根據 Coinglass 統計,截至 10 月 11 日清晨八點,全網合約爆倉達 191.41 億美元,創加密合約交易史新高。
被清算的單數高達 1,621,284 筆
多單爆倉額約 166.86 億美元、空單 24.55 億美元
最大單筆爆倉發生在 HyperLiquid ETH-USDT 合約,金額高達 2.03 億美元。
要理解這驚人數字的嚴重性,不妨比較:FTX 倒閉時的爆倉規模雖大,但也只有此次的12分之1,遠非當下事件可以比擬。這是加密市場槓桿過度的警號。
市場參與者情緒瞬間從「貪婪」區急速翻轉至「恐懼」。傳統的風險模型在這一刻失靈,散戶與中小機構遭受重創。
三、HyperLiquid 神秘空單:黑暗之前的預設
更令人警惕的是,在特朗普關稅宣布前約 30 分鐘,有神秘帳戶在 HyperLiquid 上先行鋪設大額 11 億美元等值空單,很快就捲走約 2 億美元。這筆操作的時間點極具味道:在政策風波尚未公開之前,提前布局空頭。
這一幕揭示出兩個重要現實:
1.去中心化平台的悖論:雖然 HyperLiquid 是去中心化交易所,所有倉位公開透明,但交易門檻與時間快慢讓內幕交易、閃電佈局仍無從監管阻止。
2.策略資金的優勢:這個帳戶的操作量之大、節奏之精準,暗示它並非普通華爾街對沖基金,更像是具備極高情報能力的資金方或量化機構。
若空頭/多頭比例一度達到 7:1,那麼這波崩盤很可能是「被誘導出清」的一環:誘多出清、多頭被迫退場,進而讓市場快速坍縮。
有些報導指出,比特幣於該夜的下跌始於 11 萬美元之上,跌勢一路肇始。由此可見,這場危機不單純是賣壓湧出,而是多人操盤策略的結果。
四、黃金:避險資產的另一條通道
在加密資產被血洗的同時,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也獲得反撲契機。近期黃金價格已屢創新高,突破 4,000 美元/盎司。Goldman Sachs 甚至上調其 2026 年 12 月的金價目標至 4,900 美元/盎司。若以更長周期來看,一些分析師與資深投資人更曾提出金價有可能在十年內漲至 10,000 美元以上。
但這樣的目標並非無懈可擊:以現實供需與流動性來看,若美元持續走弱、央行買金力度不減、地緣政治緊張常態化,黃金有可能成為資金「最後退路」。至於三年內是否能突破 10,000 美元,尚屬極端情境假設之列。
此外,FXEmpire 的預測中提到,若美元繼續疲軟並配合貨幣寬鬆政策,金價有潛力達到震盪上行區間,長線更有望向 8,000 至 10,000 美元目標進發。
五、風險管理與策略思考:從這次災難中學到什麼?
這次事件給投資人與平台幾條深刻警示:
過度槓桿不可為:合約市場的槓桿擴張速度已遠超風險控管能力。即便趨勢強勁,一旦制度風險或政策因素引爆,多頭瞬間被擠壓出局。
平台風控要強:無論是中心化或去中心化交易所,都需要多重保護機制:熔斷、分倉限額、風控隊列。單純靠流動性支撐的模式終有崩塌風險。
策略資金優勢明顯:此次爆倉與 HyperLiquid 空頭交易案再次證明,有情報與資本優勢方能在大事件中佔得先機。普通投資人若無這類優勢,更應加強防守。
避險資產須備:即便看好長線行情,也應配置一定比例於黃金、穩定幣、債券等,以防主資產被系統性風波捲走。
從歷史看,每次極端拋盤與大跌過後,往往是重新洗牌與資本重定位期。過去多次牛市前夜,都伴隨一次或多次深度修正與清算。
結語與展望
這次 10 月 11 日的 191 億美元爆倉,是加密歷史上又一個不可抹去的日子。它不只是價格崩跌,更是資金長板與風險管理體系的赤裸暴露。HyperLiquid 上那筆 11 億美元空單更像是操盤者對市場的「壓力測試」——在風聲尚未傳出前先行佈局。
未來數週若中美關稅政策正式生效、或進一步擴張,市場可能重蹈暴跌格局。但若中美談判迎來曙光,資金可能極速歸位。
作為投資人,這波震盪期比任何時候都要慎防過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