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消費市場仍弥漫不確定性的環境下,珠寶行業卻展現出意外韌性。根據Bain&Company統計,全球珠寶市場在2024年規模已達3,600億美元,預計至2030年仍將保持每年約4%至5%的穩定增長。對投資者而言,珠寶行業雖然不是高速增長賽道,但卻是「韌性型消費品」中極具長期價值的產業,尤其在品牌集中度提升、黃金保值需求回升、新興市場消費提升等因素推動下,正進入結構重塑階段。
中國與印度撐起增長
行業增長的重心已逐步東移。根據World Gold Council數據,中國與印度合計貢獻超過全球黃金珠寶消費的64%,兩國的婚慶文化、黃金儲值傳統及消費升級,使其成為全球市場的雙核心。與此同時,全球市場競爭格局加速向品牌集中,LVMH旗下Tiffany、歷峰集團的Cartier與VanCleef&Arpels,以及Graff等高端品牌壟斷高價值市場,合計掌控超過全球高端珠寶市佔20%。
品牌力正在改變珠寶的定價規則。過去珠寶主要依賴材質定價,如今消費者願意為設計力、品牌文化和稀缺性支付高溢價,品牌珠寶增速持續跑贏無品牌產品。可以說,珠寶不再只是貴金屬與寶石,而是一門結合奢侈品、藝術與情感價值的生意。
實驗室鑽石與ESG衝擊
行業正在面對結構性變化,其中影響最深的是ESG議題與實驗室培育鑽石(Lab Grown Diamond)的崛起。根據Morgan Stanley研究,培育鑽石已佔全球鑽石市場約18%,預計五年內將突破30%。其優勢明顯:同樣品質的培育鑽石價格僅為天然鑽石的30%至40%,更具透明供應鏈與倫理訴求,在Z世代市場滲透快速。
然而,培育鑽石未必會取代天然鑽石市場,而是創造新的消費層。天然鑽石仍具收藏與保值價值,而培育鑽石則將成為「設計珠寶」與「功能性珠寶」的新材料,反而促使珠寶品牌重新定義產品組合,從材質競爭轉向品牌價值競爭。
傅鎮強,創輝珠寶(08537)主席兼行政總裁。
全球環保市場進入加速期
過去十年,環保行業一直被視為政策推動的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吸引力遠不及科技或互聯網產業。然而,隨著全球碳中和進程全面展開,環保產業不但重新進入資本市場視野,更被視為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力量。從歐洲能源轉型到中國「雙碳」戰略,環保已從企業社會責任的附屬項目,轉變為主流經濟的大勢所趨。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全球每年在清潔能源與環保技術上的投資規模需增至4萬億美元。這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資金流向。從資本市場角度看,環保已不再是政策扶持產業,而是新一代增長賽道。
綠色規則正逐步取代傳統貿易規則,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新底層邏輯。碳排放,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與國家競爭力、跨境投資與市場准入直接相關的經濟變數。
綠色規則改寫貿易秩序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該制度要求進口產品披露碳排放並支付相應碳成本,首階段已涵蓋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及氫能等高排放產品。未來覆蓋範圍將逐步擴大至化工、玻璃、造紙、紡織甚至製造業。
CBAM的本質並非環保措施,而是一場以碳成本為槓桿的貿易重構:歐洲企業得以避免「碳洩漏」與成本外流;高排放新興經濟體出口受壓,必須加速環保升級;歐盟事實上成為全球低碳貿易規則的制定者。換言之,誰掌握碳規則,誰就掌握產業競爭主導權。
作為全球最大製造國,中國面對綠色貿易競賽並未退縮,而是選擇主動出擊。中國推出的「雙碳」戰略為能源、製造業與交通運輸定下低碳轉型時間表,同時建立全球規模最大的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ETS),以市場化方式倒逼企業節能減排。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中國正在發展自主綠色標準體系,如綠色工廠、零碳園區、綠色供應鏈認證,旨在未來在亞洲乃至「一帶一路」市場形成標準影響力,逐步與歐盟CBAM抗衡。
綠色規則的擴散,對企業意味著什麼?答案很直接,成本結構重塑與競爭門檻抬高。未來企業的競爭力,不只是產品品質與價格,而是碳效率。製造業企業若無法準備碳報告、碳審核、碳足跡管理,很快將被排除於出口市場之外。綠色合規,已經取代品質認證,成為新時代的基本營運條件。
胡伯杰,沛然環保(08320)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