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閥遊戲 Money Leaders Game】 作者︰張道陵丨玄司寧
作者簡介
張道陵,金融賢者,擁三十餘年經驗。昔日為香港證監會持牌RO,深諳傳統及國際金融之道。其知見,包羅萬象,於市場風雲中,洞悉先機。
玄司寧,玄學達人,兼備金融智慧。於加密市場深耕多年,為早期投資者。結合玄學與金融之獨到見解,揭示投資之道,展望未來趨勢。
兩位作者融合古今智慧,於此專欄中,綜覧金融新佈局,拆解市場之變,探索新興項目。
2025-10-27
從「中本聰時代巨鯨」甦醒到抵押品化:比特幣踏入制度化第二幕
這一週的加密市場,像把過去十年的幾個敘事同時拉到台前:一頭沉睡十四年的「中本聰時代巨鯨」甦醒並移動資產;華爾街把比特幣、以太幣正規納入抵押體系;期權未平倉金額創高、看漲部位主導;同時,「黃金代幣化 vs. 比特幣」的價值之辯再度升溫。若把這些片段串起來,你會看到一條清晰主線——比特幣正由「單純的投機資產」轉向「可被金融基建吞吐、再利用的抵押品與財務資產」;但在制度化推進之際,供給端的細微變化(巨鯨、礦工、長期持有者)也在悄悄改寫短期價格彈性。
一、老鯨甦醒:供給「驚嚇」與流動性測試
本週最引人注目的,是沉睡 14 年的早期錢包活動。鏈上資料顯示,該「中本聰時代巨鯨」地址開始移動比特幣,引發市場對潛在拋壓與敘事衝擊的想像。關鍵不只在於「是否賣出」,而在於供給曲線的心理移動:當市場意識到「原本視為永不流通的籌碼」可能回到交易池時,定價就會自動把這部分潛在賣壓計入風險貼水。這解釋了為何近月在利多不斷、ETF 常見淨流入下,比特幣仍時有「利多不漲」的尷尬。
對投資者而言,這種「老籌碼甦醒」其實是一場流動性壓力測試:
若鏈上觀察顯示資金只是「內部整理」「跨地址移轉」或「抵押準備」,市場的恐慌會快速退潮;
若配合交易所淨流入上升,且期貨資金費快速轉負、深度流動性下降,則需提防短線加速回吐。
這也提醒我們:在制度化環境裡,單一錢包的大額動作對價格的邊際影響降低。真正決定行情的,仍是現貨/ETF 的淨流與衍生品槓桿部位的結構。
二、抵押品化的里程碑:JPM 帶頭、財務長的下一步
多家外電與加密媒體報導指稱,摩根大通將允許比特幣、以太幣作為部分融資的抵押資產,這件事的象徵意義,遠超過當下價格波動:
1.抵押品地位:當主流銀行接受 BTC/ETH 作為抵押,意味著它們可被納入更廣泛的融資鏈條,從場外信貸到結算清算皆有想像空間。
2.公司財務策略:越來越多企業將思考:是持有比特幣、還是把比特幣「抵押→融資→回購股票/擴張業務」?
3.波動再分配:抵押化會把現貨的波動,部分轉嫁到「保證金調整—融資利差—對沖倉位」的鏈條上。價格未必更穩,但沖擊的路徑更金融化,這也是成熟化的表徵。
這條路徑與期權市場的數據互相印證:報導顯示,比特幣選擇權 OI(未平倉)已攀上約 630 億美元級別、看漲部位佔優。在抵押化加速、機構風險管理更完善的環境下,期權變成了主要的方向保險與流動性杠杆。對散戶投資者來說,讀懂「槓桿何時擁擠、γ 風險如何擴散」,比單純盯價格更重要。
三、黃金代幣化 vs. 比特幣:Schiff 與 CZ 的「價值之辯」
Peter Schiff與 CZ(趙長鵬) 的隔空交鋒,把「黃金代幣化」與「比特幣本位」的老問題再度拎出來。爭點其實不複雜:
比特幣派:稀缺性可驗證、轉移不需中心化託管、抗審查;
代幣化黃金派:實體資產背書、對傳統投資者友善、可在鏈上結算交易。
本週的討論更往務實走了一步——若代幣化黃金(例如 XAUT 等)由大型金融/基礎設施背書,且有透明儲備審計,是否能在避險場景中「拿走比特幣的部分需求」? 反過來,當比特幣獲得更廣泛的抵押資格、用於庫存融資與資本運作時,是否能「從黃金分走資金使用場景」?
這不是非黑即白的零和。它更像是兩種「硬資產」在金融管線上的分工:黃金在央行與長期儲備層面仍佔優;比特幣在可編程金融、跨境抵押、24/7 結算上更靈活。對投資組合而言,適度雙配,比單一押注更理性。
四、為何「利多滿天」時比特幣仍會「利多不漲」?
有分新指出,近期出現這現象,核心觀點是供給與需求的節奏錯配。
需求端:ETF 長期仍帶來淨增量、機構入場趨勢未變、期權看漲需求高企;
供給端:礦工在電力/現金流壓力下邊挖邊賣、早期地址偶發甦醒、部分長期持有者逢高分批;
結構面:衍生品槓桿利用更普及,帶來「短期放大器」。
當這三者疊加,就會出現我們看到的畫面——敘事向上、結構拖慢、價格卡高位。這不是熊市的訊號,而是制度化過程中的「磨合期」:現貨的增量需求需要時間消化供給與槓桿的噪音。
五、情緒層面的變奏:特赦 CZ、KOL 轉向與「以太坊時刻」
在情緒面,兩個事件值得記錄:
特朗普特赦 CZ 的新聞延續了「監管環境轉暖/執法重心重設」的印象。無論個別觀點如何,政策不再一面倒敵視,是推動資金「敢於回流」的條件之一。
KOL 轉向與敘事外溢:例如羅伯特・清崎近期也談到以太坊配置;同時,市場對 ETH 供需結構的討論升溫,與「比特幣抵押品化」並行,形成「雙核心資產」格局。當然,這並非短線號角,但對 6–12 個月的資產配置,具有參考價值。
結語
巨鯨移動、華爾街納管、期權放大、黃金代幣化之爭——這些看似分散的新聞,合在一起指向同一件事:比特幣與以太坊正在被金融基建「重新定義」。價格未必一路向北,但資產屬性的變化,正在抬升它們在全球投資組合中的「必要性權重」。
下一步,要觀察的不是單一數據,而是資金管線是否更粗、成本是否更低、法規是否更清晰。當這三者同時往前推,行情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也許是慢慢走高,也許是走走停停,但方向感會越來越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