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股零售板塊中,Costco(NASDAQ:COST)堪稱一個異數。當同行在電商與促銷戰中競相爭奪流量時,Costco卻憑藉會員制與倉儲式經營,建立起一個極具黏性的經濟護城河。這種以「慢即是快」為核心的增長模式,不僅讓公司連續多年保持高續費率與穩定利潤,也讓它在零售業波動週期中顯得格外從容。
Costco的增長邏輯可歸納為三個核心:會員制、價值導向、與運營效率。首先是會員制。Costco採取付費會員制模式,消費者須繳納年費才能購物。這一制度不僅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更培養出極高的顧客忠誠度。根據公司最新披露,美國與加拿大地區的會員續費率維持在九成以上的水準,顯示其「用得愈多、愈離不開」的結構性優勢。
其次是價值導向。Costco的定價策略以成本加成為原則,品牌商品加價幅度一般不超過15%,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甚至更具價格競爭力。這讓會員形成「高品質、低溢價」的購物認知,進而推動高頻率、大宗採購行為。與一般超市動輒數萬種SKU相比,Costco每家店僅維持約四千項產品,透過精簡選品提高庫存周轉率與供應鏈效率。這種「少即是多」的策略,使其在低毛利零售業中仍能維持健康的利潤結構。
此外,Costco以「重人不重宣傳」的企業文化聞名。公司給予員工高於行業平均的薪酬與培訓,換來極低的離職率與高服務水準。管理層深信,只要店員穩定、服務到位,口碑自然會帶動會員續費與新客成長,這樣的營運哲學支撐了品牌長期信任感。
國際擴張與數位轉型的平衡
雖然Costco的主營模式仍以實體倉庫為重心,但其擴張節奏並不保守。2025財年,公司預計新增約24家倉庫,使總數接近900家。更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場成為主要增長引擎。過去一年,加拿大市場的可比銷售增長約7.8%,其他國際市場則達到8.5%,顯示「會員經濟」在不同文化中仍具普遍吸引力。
同時,Costco的電子商務亦逐步成為第二條增長曲線。雖然佔比仍不及Walmart或Amazon,但其第三季網上銷售增幅達15%以上,顯示消費者對於線上預購、到店取貨等服務接受度不斷提高。公司亦嘗試拓展附加收入來源,如倉庫附設油站、旅遊服務、光學業務,以及近年興起的零售媒體廣告平台,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利潤支撐。這種「以會員為核心,向外延伸多業態」的佈局,使Costco的增長更具韌性。
若將Costco與美國零售雙雄Walmart(WMT)與Target(TGT)相比,其差異尤為明顯。Walmart憑藉規模與供應鏈優勢穩居全球零售之首,並大力發展電商與零售媒體業務,最新數據顯示其美國電商銷售年增約26%。然而,在可比銷售與單店盈利能力上,Costco仍穩居領先地位。其美國市場的同店銷售增長約5.7%,連續多季超越主要競爭對手。
Target則以設計感與品牌形象見長,自有品牌與家居用品頗具吸引力,但近年受通膨與庫存壓力影響,銷售增長放緩,股價表現相對疲弱。雖然Target同樣推出會員優惠與數位廣告平台Roundel,但規模與效益與Costco的會員經濟仍不可同日而語。
綜觀三者,Walmart代表「規模驅動型」零售,Target主打「品牌與體驗」,而Costco則以「會員與效率」取勝。正因如此,Costco能在消費信心疲弱與電商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下維持穩健增長,其低加價率與高周轉率的模式,成為抵禦通膨的天然防線。
不過,穩健不代表無風險。若美國經濟出現明顯放緩,消費者或減少大宗採購,將對Costco的倉儲模式構成挑戰。另一方面,電商巨頭的滲透持續加深,若Costco在數位化與物流配送上反應過慢,也可能削弱其競爭力。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