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港股生物醫藥板塊經歷了從「以故事定價」到「以現金流與數據定價」的轉向。對於QFII與更廣義的國際長線資金而言,這一板塊不再只是風口與敘事,而是一場對臨床證據、合規風險與資本效率的細緻比價。港交所18A為未盈利公司開啟了融資通道,但「能上市」與「值得長期持有」始終是兩個命題。資金的視角,正好為投資者提供一套更冷靜的評分表。
QFII與大型國際機構常以風險調整後淨現值(rNPV)作為底層估值,關鍵變量不是遠景市場空間,而是具體資產在不同臨床期的成功概率、上市時間線、定價與可及性。這套框架將頭部創新藥與「me-too」項目拉開了差距:擁有全球首創機制(first-in-class)或同類最佳(best-in-class)潛力、並能跨區域拿到嚴格監管市場(如美歐)註冊的標的,折現率可明顯降低;只面向單一地區、且依賴帶量採購或醫保談判的產品,則需在模型中提高價格侵蝕與放量不確定性假設。換言之,定價權與全球化可及性,是國際資金願意給予溢價的核心。
同時,利率環境影響無盈利企業的「久期風險」。利率上行時,尚未產生經營性現金流的公司估值壓縮更明顯。機構資金因此偏好「現金流可見度」:一是具備明確的商業化產品與季度收入增長路徑;二是手握足以覆蓋18至24個月研發與商業化開支的現金儲備,避免被動融資攤薄。這也解釋了為何板塊內的兩極分化加劇,能自證現金流質量與管線壁壘的公司獲得更高估值中樞,其餘則陷入「數據前夜」的漫長折價。
數據合規與交易結構
在盡調流程上,國際資金將臨床數據的「外部可驗證性」置於首位:是否有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的嚴謹設計;是否達到臨床上有意義(clinically meaningful)的終點;安全性邊際是否優於現標準療法;以及數據是否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或期刊公開。對僅以中期分析或單臂研究講述「優勢」的公司,模型會上調風險參數。與跨國藥企的license-out、共同開發與里程碑付款安排,則是另一個重要信號:它既是對資產質量的「第三方定價」,也提供了非稀釋性現金流,改善存續期與談判力。
合規層面,國際資金對商業化行為的審視越來越嚴格。醫療反腐背景下,推廣合規、醫院端進院流程透明度、與經銷體系風險控制,都會被寫進投資假設。對生物相似藥與高值耗材,帶量採購與地方集採的政策韌性也被量化為價格折讓曲線;而對創新藥,雖不直接納入VBP,但醫保談判的可預期降價幅度與放量斜率,決定了峰值銷售額的上限。
交易結構上,國際資金更傾向「以催化驅動倉位」:在重大里程碑(關鍵數據讀出、申報受理、國際合作、NRDL談判結果)前建立或調整頭寸,以對沖「無限期等待」的時間成本;同時以籃子或對沖方式管理單一項目的二元風險。對僅靠二級市場再融資的公司,折價配股與可轉債安排將被納入潛在攤薄測算,並影響目標倉位。
港股市場的特殊約束與長期機會
港股18A拓寬了融資渠道,但也引入了兩個結構性約束。其一,南向資金對未盈利生科企業的參與度受限,導致內資配置力量不足,成交量與估值彈性皆受影響。其二,板塊內公司數量多而研發路徑相近,容易在相似機制上內捲,投資者回到「誰能出海、誰能拿到國際證據與渠道」的本質比拼。這反過來提升了真正具備全球化能力公司的稀缺性溢價:擁有國際多中心試驗、ICH規範研發體系、海外註冊與商拓團隊的標的,更容易跨越單一市場增長的天花板。
另一方面,香港的制度與匯率環境對國際資金友好:法治與披露框架接軌國際、港元與美元聯繫匯率降低了外匯波動對美元本位資金的影響。當前估值經歷兩輪洗牌後,優質資產的風險回報比正在改善:一旦全球利率見頂回落、創新藥定價與支付進一步明確、並且跨境BD活躍提升,板塊有望迎來以「證據與現金流」為主線的結構性修復。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