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相對論:珠寶行業的戰略合作與生態共建

分享

珠寶行業向來講求工藝與品牌,但在市場環境急速變化的今天,單靠「獨自精緻」已難以應對挑戰。從原材料供應到設計、製造、零售與品牌推廣,整個價值鏈正在重塑,同時面對年輕消費群體的審美分化與線上銷售的普及,同行合作反而成為新趨勢。

首先,在品牌聯名與設計合作上,跨品牌合作正成為吸引新客的利器。近年不少珠寶商與時裝設計師、藝術家甚至影視作品聯名推出限量系列,例如以電影或節慶為主題的珠寶款式,不僅提升話題性,也讓產品更具文化價值。這類合作讓中小珠寶商有機會借助知名品牌的曝光,打開市場視野。

其次,在採購與生產端的共享,同行亦開始組成採購聯盟或共建工坊。原材料如黃金、鉑金、鑽石等價格波動大,若多家企業共同議價或集中採購,可減低成本並提升品質控制。例如部分香港與深圳的珠寶企業已共同建立「共享打磨中心」與「3D設計工廠」,既提升效率,又減少重複投資。這種合作有助整個行業提升製造水準與國際競爭力。

上下游協同:打通產業鏈的壁壘

珠寶行業的價值鏈長,從礦源、加工、設計、零售到回收再利用,每一環節都可能成為瓶頸。隨著ESG(環境、社會與管治)理念興起,上下游的戰略協同更具必要性。

在上游資源端,不少品牌已開始與礦業公司簽訂長期供應協議,確保原料來源合法且可追溯,並符合可持續採礦標準。例如部分國際品牌與非洲礦區簽署「公平採購協議」,同時引入區塊鏈技術記錄鑽石的開採、切割與銷售全過程。這不僅符合監管趨勢,也能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

在中游加工與設計環節,合作的重點是技術共享與工藝創新。傳統手工工藝可與新技術結合,如3D打印、AI設計與自動化打磨。珠寶企業與科技公司、設計院校合作,能縮短研發週期、推出更多創新款式。香港、廣州及義烏已出現多個「珠寶創意產業園」,集設計、培訓、展示與批發於一體,成為整合資源的典範。

至於下游零售端,珠寶品牌與電商平台、直播機構、社交媒體達人合作已成主流。透過數據分析與智能推薦,企業能更精準了解消費者偏好,優化產品結構與庫存管理。此外,線下門店也不再只是銷售點,而是品牌體驗中心,部分品牌與商場或高端百貨合作,設置聯合展廳,提供訂製與維修服務,提升顧客忠誠度。

傅鎮強,創輝珠寶(08537)主席兼行政總裁。

環保行業的合作新格局

近年來,全球「淨零排放」與「綠色經濟」的浪潮,使環保產業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然而,隨著監管標準提高、技術門檻提升以及項目週期拉長,單靠一家企業已難以獨自承擔成本與風險。

過去,環保企業之間往往爭奪政府項目、補貼資源與產能指標,形成激烈競爭。然而,在碳中和政策推動下,行業的合作邏輯正在重塑。

首先,技術聯盟成為主流趨勢。污水處理、固廢資源化、碳捕集與再利用(CCUS)等領域對技術要求高,研發成本動輒以千萬計。若同行企業能組成研發聯盟,共享試驗數據與專利成果,不僅能縮短開發週期,也能共同應對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例如,內地部分環保企業已成立「碳捕集技術聯合實驗室」,由不同公司按專長分工,實現研發成果共享。

其次,項目合作與資源整合同樣重要。部分中小型環保企業在項目投標或運營資金方面受限,若能與大型央企或地區龍頭聯合組成聯營體,可在資金與信譽上互補優勢。這不僅提升中標機會,也能分散項目風險。更關鍵的是,透過共同運營與數據管理,雙方可積累更具規模的運行經驗,為未來政策評估或ESG披露提供更全面的基礎。

上下游協同打通產業鏈的綠色閉環

環保產業鏈長、分散且跨界,從原料供應、設備製造,到工程設計、運營維護,再到再生資源利用,各環節之間若能形成穩定合作,將大幅提高行業效率。

在上游端,設備製造商與工程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尤為關鍵。過去,許多項目採購模式為「設計分包、設備獨立」,導致成本重疊與效率低下。如今,愈來愈多企業採用「設計-採購-建造一體化」(EPC)或「投資-建設-運營」(BOT)模式,通過整合設計與供應鏈合作,使項目週期縮短、運營風險降低。

在中游運營層面,企業之間的協作主要體現在數據共享與監控系統互通上。隨著智慧環保平台普及,許多企業正嘗試將水質監測、廢氣處理、碳排放數據接入統一平台,形成「環保大數據」體系。這樣不僅能提升監管透明度,也為政府與投資者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而在下游端,環保企業與再生資源回收、能源企業的合作亦日益緊密。以廢塑料再造、垃圾發電、污泥資源化為例,上下游的聯動能形成真正的循環經濟閉環。例如,部分企業與水泥廠合作,將固廢用作替代燃料;又或與電力公司合作,將廢熱回收並再輸入電網,既減排又創造附加收益。

胡伯杰,沛然環保(08320)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