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物流行業在地緣政治緊張與貿易政策多變的夾擊下持續承壓。運費波動、需求疲軟與新關稅措施令不少企業陷入低谷。作為一家以空運及海運貨物轉運為主業的香港企業,裕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裕程物流」,08489)同樣面臨挑戰。其2025年中期報告顯示,公司收益顯著下滑,盈利轉為虧損。然而,在逆境中,公司展現了財務穩健與策略調整的決心,為未來重回增長鋪下基礎。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裕程物流錄得收益約3.30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4.266億港元下降22.6%。這一降幅主要源於兩項因素:一是美國新實施的進口關稅導致出口需求大幅減弱,尤其影響中國-北美航線;二是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貨運價格被壓低,而公司與航空公司的固定合約價格難以及時調整,造成成本與售價之間的倒掛。
公司毛利亦由2024年同期的1,052萬港元轉為毛損1,168萬港元。毛損率約為3.5%,反映在市場價格壓力與艙位成本高企下,公司短期內難以轉嫁成本。海運分部的表現更為疲弱,上半年收入僅460萬港元,按年下跌近47%,顯示傳統航運需求仍未復甦。
期內,行政及經營開支略增7.2%至2,147萬港元,主要來自員工薪酬及客戶拓展成本增加。最終,公司錄得淨虧損約3,57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的1,110萬港元擴大逾兩倍,每股虧損11.91港仙。
雖然業績承壓,但公司仍維持穩健的現金流。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淨流入1,117萬港元,現金及銀行結餘增至4,947萬港元。資產負債比率為58%,流動比率約1.5,顯示公司短期償債能力充足。這種穩健財務管理為其在波動市場中保持運營彈性提供了保障。
行業環境不確定 努力尋找新平衡
2025年上半年,全球貨運市場延續2024年的震盪格局。空運價格受地緣政治衝突、油價上升及新關稅政策影響而波動明顯。北美航線需求下降尤為明顯,而亞洲內部航線則因供應鏈多元化而出現局部回暖。海運市場亦因環保新規與紅海航線擾動而成本上升,企業普遍面臨「需求不穩、成本剛性」的兩難局面。
裕程物流所處的細分市場,香港及中國跨境貨運,正經歷結構性變化。中國出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下積極尋找東南亞、南亞等新市場,香港作為轉口樞紐的角色需重新定位。此背景下,物流企業的競爭焦點已從「艙位資源」轉向「服務靈活度」與「數據管理能力」。
裕程物流的業績受影響,正反映行業轉型的痛點:一方面,傳統運輸利潤被壓縮;另一方面,數位化物流、即時追蹤、碳排監控等增值服務需求迅速上升。能否在這波結構性變化中重塑價值鏈,成為企業能否突圍的關鍵。
從財務角度看,裕程物流在資產管理及融資策略上保持審慎。於2025年6月底,公司總資產約2.16億港元,淨資產9,246萬港元,並無重大或然負債。計息借款為5,260萬港元,利率平均僅3.43%,顯示管理層在利率波動環境下有效控制融資成本。公司沒有新增大型投資或資本開支,反映其專注維持流動性及穩定現金流的方針。
在人力資源方面,公司共有34名全職員工,員工成本8,100萬港元,與去年基本持平。管理層強調持續員工培訓與購股權激勵計劃,以穩定核心團隊。
在風險管理層面,公司加強了信貸及流動資金監控,採用常態化現金流預測工具,以應對市場波動。同時,針對外匯風險,裕程物流保持多幣別現金儲備(包括港元、美元及人民幣),並審慎評估客戶信用,避免壞賬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公司暫未恢復盈利,但其現金流持續改善、融資渠道穩定,為後續業務調整及擴張留出空間。
面對不確定的全球環境,裕程物流提出了三項核心策略:第一,提升艙位掌控力與靈活度。公司將繼續購買更多貨運艙位,確保在高需求時期能及時滿足客戶需要,鞏固在香港及中國市場的地位。第二,深化中國內地市場滲透。裕程將利用其在上海、深圳、廣州、廈門及蘇州的分支網絡,主動開拓更多內地客戶群,尤其聚焦電子產品、跨境電商及精密製造業客戶。第三,加強與航空公司合作。透過長期協議與技術整合,提升貨運艙位取得能力,降低因固定價格合約帶來的風險。
此外,報告亦提及公司將持續關注數位化物流解決方案,包括自動化文件處理、智能報關及即時貨物追蹤,以提高營運效率。這些方向與全球物流業「科技+綠色」的長期趨勢相符。
本文內容整理自公司的公開財務數字及公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作者為美股上市新世紀儲運(NCEW.US)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