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行的跨界新思路:從飾品到生活方式的進化

分享

長久以來,珠寶行業給人的印象是「高端而穩定」,黃金、鑽石與寶石象徵財富與地位,也因此成為保值與收藏的代名詞。然而,在消費結構轉變與年輕世代崛起的浪潮下,珠寶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年輕人不再只為「保值」而買珠寶,而是尋求個人風格、體驗與故事。這樣的轉變,迫使珠寶品牌重新思考,如何跨界、如何創新,才能在新的消費生態中保持光彩。

從「產品導向」到「體驗導向」

傳統珠寶零售多以產品為核心,重視設計與材質的稀有性;但當代消費者更在意情感與故事。近年,不少品牌開始將珠寶融入「體驗經濟」,例如推出客製化設計體驗,讓顧客參與寶石挑選、設計草圖甚至打磨過程,感受作品誕生的價值。這樣的「參與式奢華」,不僅增加顧客黏性,也提升品牌溫度。

同時,跨界合作也成為重要策略。部分珠寶品牌與咖啡店、藝術館或時尚設計師合作,開設「概念店」,讓顧客在輕鬆環境中接觸珠寶文化。這種從展示櫃走向生活場景的轉變,實質上是從銷售商品,走向經營「體驗」。

從「飾品」到「生活方式」的延伸

珠寶跨界的另一方向,是延伸至更廣義的「生活方式品牌」。近年,不少國際珠寶商將品牌元素擴展至香水、家飾、腕錶、甚至藝術收藏品。這些延伸產品未必高價,但能讓品牌融入消費者日常生活。例如Tiffany推出家居系列、Cartier發展高端香氛、Bulgari涉足酒店與度假村,這些都不再只是「賣珠寶」,而是讓消費者「活在品牌裡」。

對中小型珠寶企業而言,這樣的路徑同樣可行。品牌可以從文化與設計入手,推出以寶石色調為靈感的時尚飾品、生活配件,甚至與本地工藝師合作推出限量藝術品。這樣既能拓展客群,也能建立品牌的文化故事。

結合科技與永續

科技正改變珠寶行業的生產與銷售方式。區塊鏈技術可追蹤寶石來源,讓消費者清楚了解礦區、切割與銷售的每一步;虛擬試戴技術則讓線上購買更具體驗感。對年輕客群而言,「透明」與「可持續」已成選擇品牌的關鍵。

另一方面,「實驗室培育鑽石」的興起也反映消費觀念的變化。這類產品兼顧美觀與道德價值,成本更低、環保意識更強。對傳統珠寶商而言,與其排斥,不如主動擁抱,例如推出「可持續珠寶線」,同時結合品牌設計與科技背書,既保留奢華感,也展現社會責任。

舉例來說,近年部分珠寶品牌與本地插畫家、服裝設計師合作,以珠寶為靈感創作限量系列或聯展,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同時,透過社交媒體平台與短影片內容,品牌不再只講述歷史,而是講「故事」,讓珠寶成為情感的載體,而非單一商品。

此外,珠寶品牌若能與婚慶、旅遊、藝術展覽等產業合作,打造「珠寶+體驗」的多元場景,也能打破季節性銷售限制。例如「結婚旅拍+定制戒指」、「藝術展+珠寶工坊體驗」等跨界方案,正成為新一代消費者願意分享的生活內容。

傅鎮強,創輝珠寶(08537)主席兼行政總裁。

環保行業從減排到創值的綠色轉型

過去,人們提起「環保產業」,多半聯想到污水處理、廢棄物回收、減碳等公共服務,印象中這是政府主導、收益有限的「責任行業」。然而,隨着氣候變遷議題升溫與各國淨零政策推進,環保正逐漸從「成本中心」轉為「價值中心」。今天的環保企業,不僅要解決污染,更要跨界融合科技、金融、能源與消費,成為推動綠色經濟的重要引擎。

傳統環保行業以「末端治理」為主,解決的是排放後的問題。然而,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產業正向「預防性環保」轉型。以人工智能與物聯網(IoT)為例,智慧感測技術可即時監控工廠排放、水質與能源使用,提前預警潛在污染風險,大幅提升效率。

這樣的技術跨界,讓環保企業不再只是「清潔工」,而成為「數據服務商」。例如部分公司為城市提供智慧廢棄物管理系統,透過AI優化垃圾收運路線,既減少碳排,又節省燃料與人力。這類「環保科技」(GreenTech)正吸引越來越多創投資金關注,成為新興的投資熱點。

從「政府訂單」到「市場需求」

以往環保公司主要依賴政府項目或基建合約,收入穩定但缺乏彈性。如今,市場對「綠色產品」與「可持續服務」的需求迅速上升,為環保企業帶來新的商機。

企業客戶為達成ESG(環境、社會與管治)目標,開始尋求碳盤查、碳中和顧問及再生能源採購方案;消費者也更傾向選擇低碳、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的產品。環保企業若能從B2G(政府業務)轉向B2B與B2C模式,不僅收入來源更分散,還能提升品牌影響力。

例如,一些廢料回收公司與時尚品牌合作,將再生塑料、回收金屬製成新產品,讓「循環經濟」成為潮流。環保不再只是「減少破壞」,而是「創造新價值」。

綠色資本與金融創新

綠色金融的興起,讓環保產業與資本市場之間的距離大幅縮短。綠色債券、碳信用交易、可持續投資基金,正為環保企業打開全新融資通道。

例如,企業若擁有碳減排項目,便可將碳減量轉化為可交易的碳信用額,出售給需要抵消排放的企業。這不僅帶來現金流,也讓環保項目具備了資產化潛力。香港、新加坡等地已陸續建立碳交易平台,為區域內企業提供跨境綠色投融資機會。

此外,銀行與保險機構也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推出與環保績效掛鉤的貸款或保險產品。這代表「環保表現」本身已成為企業信用與估值的一部分,環保企業在金融體系中正獲得更高的戰略地位。

從能源消費到城市治理

在能源領域,環保公司與電力企業合作推動再生能源併網、儲能系統與碳捕捉技術;在消費領域,品牌與環保企業共同推出「可持續供應鏈」標章,提高消費者信任;而在城市層面,環保公司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從綠色建築設計、廢熱回收到水資源循環利用,皆是新興機遇。

這些合作背後的共同邏輯,是「用綠色思維重新設計生活系統」。環保不再是獨立產業,而是滲透進每一個經濟活動的底層邏輯。能跨界整合資源、以數據與科技驅動的企業,將是未來十年的領先者。

胡伯杰,沛然環保(08320)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