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醫療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的變革。傳統上被視為兩個獨立板塊的「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日益融合。無論是智能醫療設備、植入式生物材料,還是基因療法與診斷設備的協同開發,界線愈加模糊。
傳統上,醫療器械偏重工程技術與製造能力,而生物醫藥則以生命科學與臨床研究為核心。兩者的研發邏輯、產品週期及監管體系長期分離。然而,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分子診斷等技術的出現,這一邊界正在被打破。例如,智慧化的可穿戴設備能即時監測生理數據,並透過雲端演算法為患者提供藥物劑量建議;生物傳感器則能將藥物釋放與器械控制結合,形成「治療-監測-調整」一體化的新模式。
這種融合的本質在於資料驅動的精準醫療。生物醫藥企業過去往往需要依賴長期臨床試驗才能獲取藥效與安全性資料,而如今,醫療器械提供的即時監測功能,使藥物研發能更快地回饋臨床實證。反之,器械企業也透過與藥企合作,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從單純的醫療設備供應商,轉型為綜合性治療方案提供者。這種雙向滲透,正在孕育出全新的產業生態系,所謂的「醫藥器械融合(MedTech-Biotech Convergence)」時代。
中國內地市場的變化尤為明顯。根據多項行業報告,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超過萬億元人民幣,而生物醫藥創新藥的投資熱度仍居高不下。當前,多家大型製藥企業已開始與器械企業共建研發平台,例如開發聯合診療系統、體內輸藥裝置與細胞治療支撐設備。這一趨勢為整個亞洲醫療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成長空間,也讓香港資本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契機。
港交所連接創新與資本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資本市場長期在地區內扮演「融資樞紐」的角色。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以允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來,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生物醫藥融資平台之一。這一制度改革打破了傳統盈利要求的限制,使創新企業能在研發早期獲得資本支持。然而,隨著醫療科技融合的加深,港交所正面臨新的挑戰與轉型契機。
近年,港交所開始關注「醫療器械+生物科技」企業的上市潛力。例如具備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的企業,或專注於藥物遞送裝置的初創公司,皆被視為高成長潛力標的。這類企業往往具備跨領域技術,既符合醫療器械的應用場景,又與生物醫藥的臨床價值緊密相連。港交所若能在上市規則與審批流程上進一步調整,為這類「融合型企業」開闢更靈活的上市通道,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境內外資金進入香港市場。
此外,香港的監管環境在中美之間具有獨特的中介地位。美國FDA與中國NMPA的標準在細節上仍存差異,而香港可成為兩者之間的「政策緩衝區」,為企業提供國際法規認證、臨床試驗協調與融資平台的綜合支援。若能結合香港在專業服務、知識產權保護及跨境資金流動上的優勢,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醫療科技資本中心的地位。
從融資到產業化
香港的挑戰在於,如何讓資本不僅停留在融資層面,而能推動實質的產業落地。目前,香港的生物醫藥與器械研發基地仍相對有限,科研資源主要集中於大學與科研機構,而本地製造及臨床試驗能力仍需加強。若要承接融合產業的發展,香港需要構建更完整的「研發-臨床-生產-上市」產業鏈支撐體系。
近年特區政府已意識到這一需求。《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提出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目標正是吸引生命科學與醫療科技企業落戶。若能與深圳的產業基礎與供應鏈優勢結合,香港將有機會成為大灣區乃至亞洲最具競爭力的醫療科技樞紐。此外,結合創新投資基金、風險資本及政府引導基金的多層次資本體系,亦可為醫藥器械融合領域提供長期、穩定的金融支持。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