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全接觸:DAT股投資邏輯已變

分享

過去六周,整體加密貨幣市值大約蒸發了1.2兆美元,跌幅約四分之一,比特幣從十月的歷史高點約12.6萬美元一路回落,近日一度跌破9萬美元,回到今年四月以來低位,年內漲幅幾乎被抹平。

回顧比特幣大跌的觸發因素,包括: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期待急速降溫,無風險利率抬升,資金從高風險資產撤出;全球股市同步修正,從AI概念股到高估值科技股都在「一起補跌」;槓桿部位集中爆倉,單日清算金額動輒數十億美元,放大了下行速度。

在這種「去風險化」情緒中,DAT(Digital Asset Treasury)股也求仁得仁,被「放大處罰」。所謂DAT公司,本質是「以持幣為核心策略的上市公司」:透過發行股票、可轉換債等方式募集資金,把比特幣、以太幣等數位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作為公司金庫的主要資產,有的還會進一步參與質押、借貸等以提高收益。

最新研究顯示,這類DAT公司合計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加密資產,其中逾900億美元是比特幣,相當於流通供給的約4%。這也使得DAT股自然被市場視為「槓桿版比特幣」。比特幣這一輪約25至30%的回調,對DAT股的衝擊則是「放大版」,一籃子DAT股票中,不少距離2025年高點已跌逾50%,不少個股目前交易價格已貼近其持有加密資產的淨值,有些甚至出現折讓。

換句話說,原本投資人願意給DAT股的「想像力溢價」,在這波下跌中被市場無情抹平,只剩「冷冰冰的持幣帳面值」。

聯動還在 結構已變

從這一輪走勢來看,「幣股聯動」根本沒有失效,反而是「連動更緊、波動更大」,只是方向與強度,已經跟早期「比特幣漲一成、MicroStrategy漲兩成」的簡單直覺不同了。

觀察這次下跌可以看到:比特幣破位後,DAT籃子股在幾個交易日內同步急跌,且跌幅普遍大於現貨比特幣;加密相關股票(如交易所、礦企)同樣出現兩位數跌幅,與幣價明顯同步。

這符合DAT的設計邏輯:當主要資產是比特幣時,股價自然要反映持幣價值變化;加上市場情緒、估值溢價與融資槓桿,DAT股的Beta通常高於1,也就是漲跌都會放大。

然而,相較於前幾輪牛市,這次最大的差別在於,投資人開始用「閉著眼買幣」的標準,審視DAT股的合理性。在比特幣多頭時,DAT股常以顯著溢價交易,市場願意為其「金庫營運」「質押收益」與「潛在再融資購幣」給出額外估值;在當前回調中,這層溢價被徹底擠出,股價直接貼近甚至低於持幣淨值,顯示資金不再為敘事買單,而是回到「折價/溢價」的量化思維。

因此,幣股聯動仍然存在,但從「題材上的跟風」進化為更理性的「資產折溢價交易」。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變化,是DAT策略本身也在「變味」。部分公司在比特幣高位時轉向小幣種、長尾代幣追求高收益,甚至透過PIPE等私募融資大量發股買幣,導致股本被稀釋、波動風險倍增。這代表有些DAT股其實已經不是「純比特幣代理」,而是「混合小幣、槓桿與融資風險」的複合標的。

如果你的邏輯是:「不方便直接買幣/不想碰託管,就用股票形式間接持有比特幣」,那麼DAT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多數DAT股仍將比特幣等數位資產作為主要資產,而中長期回報仍高度取決於幣價走勢與其加倉/減倉策略。

從這個角度看,幣股聯動當然仍然存在,而且在下跌期甚至更「忠實」,因為股價已經跌到貼近資產淨值,估值泡沫被清洗得更乾淨。若你的期待是利用DAT股放大比特幣漲幅,那麼這一輪的確證明在上漲時,DAT可能比比特幣漲得更快,但在下跌時,同樣會承受比幣價更慘烈的回調,且還要多承擔股市與公司治理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機構與法律界開始系統性研究DAT結構,討論其資訊披露、會計處理與投資者保護機制,也有分析認為DAT已成為連接傳統資本市場與加密世界的重要橋樑。這意味著未來DAT的財報與持幣資訊透明度有機會提升,讓「幣股聯動」更容易被量化與跟蹤。

撰文:美股上市公司iO3(NASDAQ:IOTR)投資者關係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