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香港立法會選舉投票落下帷幕。作為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的關鍵選舉,其結果不僅關乎未來四年香港治理效能,更直接為經濟發展劃定航向、注入動力,成為開啟香港經濟新篇章的重要轉折點。
回溯過往四年,完善後的選舉制度讓立法會徹底告別「拉布」「流會」亂象,行政立法關係回歸理性協作的正軌。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過去會期內,立法會審議通過法案130條,較上一屆增幅超60%;財委會審批261個項目,總承擔額達6,972億元,推動土地開發、房屋供應、交通基建等關鍵民生與經濟項目加速落地。制度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動能,2025年第三季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3.8%,私人消費開支、零售業銷貨價值分別同比上升2.1%、5.9%。此次選舉若能延續這一良好態勢,新當選議員將以更專業的視角、更高效的協作,推動經濟政策從「提案」到「落地」的快速轉化,形成「議題響應-政策優化-經濟受益」的良性閉環,為未來四年香港經濟穩定增長與競爭力提升築牢根基。
立足國家「十五五」規劃的戰略藍圖,香港的獨特優勢與發展機遇更趨清晰。規劃明確提出「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不僅支持其鞏固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更賦予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重要使命。新一屆立法會需主動錨定這一方向,推動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
在核心的金融領域,香港可依託國際金融中心的成熟體系與國際化優勢,進一步深化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優化債券通、滬港通、深港通機制,既吸引國際資本共享內地發展紅利,也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便捷融資渠道。更值得期待的是,香港正積極推進國際黃金儲備中心與國際調解中心建設:前者可依託香港的貴金屬交易基礎,搭建連接內地與全球的黃金儲備與交易平台,強化在全球黃金市場的定價話語權;後者則能憑藉普通法體系優勢與專業爭議解決能力,為跨境商事糾紛提供高效調解服務,填補亞洲國際商事調解領域的空白,雙引擎發力讓香港金融中心功能更趨多元、更具韌性。
航運與貿易領域同樣大有可為。香港可聯合粵港澳大灣區其他港口,整合碼頭資源與航線網絡,打造高效協同的世界級港口群,提升大灣區在全球航運鏈中的樞紐地位;貿易方面,可依託自身遍佈全球的貿易網絡,搭建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橋梁,通過舉辦高規格展會、強化貿易服務配套,助力內地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吸引全球優質商品經香港進入內地,實現雙向共贏。
創科領域則需以「補短板、強協同」為方向。立法會應推動政府加大科研投入,支持香港高校與內地科研機構、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平台,培育更多科技孵化中心;同時依託「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定位,優化人才簽證、科研資助等政策,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與企業落戶,讓香港的科研優勢與內地的產業轉化能力形成互補,共同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此次立法會選舉為香港未來四年經濟發展定下「穩定器」與「加速器」,而主動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則讓香港找到了撬動更大發展空間的「支點」。只要凝聚各界共識、錨定戰略方向,香港定能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價值,書寫經濟持續繁榮、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王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