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材 : 證券型代幣熱潮興起  監管部門密切趕上時代步伐

分享

作者 : 陳彥材,二十年舊世界金融經驗,熱愛研究經濟金融史,認為現時正是金融行業工業革命的開端。自研究數十份ICO自皮書後,便膽粗粗開始寫這個相信是香港第一個ICO專欄,解開這個新興產業的迷團,投石問路。筆者現時任金融咨詢公司CEO及首席顧問。

證券型代幣熱潮興起  監管部門密切趕上時代步伐

說起近年造就富豪最大的神話,一定是加密貨幣了。今年初,福布斯出了一個另類的排行榜——加密貨幣的富豪排行榜。當然,由於加密貨幣波幅巨大,那排行榜上的金額與排名都是紙上富貴。然而,有趣的是,進入其排行榜的平均年齡只有42歲,低於福布斯富豪平均的67歲。在排行榜上,較為中國人熟識的,應該是幣安創辦人趙常鵬。幣安是超過120個加密貨幣的交易平台,單是去年第四季度就賺兩億美金,這肯定超過香港上市的絕大部分民企,而且更是現金收益(或是可隨時變現的,流動性比房地產甚至某些股票債券更高)。如果你在2017年中買入它發行的代幣BNB(發行價0.1美元),在六個月後它最多升了200倍,今日也值10美元,就是一年回報大約100倍了。

想起2016年ICO(代幣首次發行)還剛剛冒起,2017年如雨後春筍,如今業界覺得已到達整合、汰弱留強的階段。幣圈現在流行甚麼?就是STO了。STO(Security Tokens Offerings)是證券型代幣首次發行。這概念自出現以來,一直是受爭論且討論性十足的話題。

功能型&證券型代幣

大約在2017年末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這種以前不受監管的「新型現金」上。大約在同一時間,第一批比特幣期貨合約上架並開始銷售。SEC的裁決將傳統金融市場的資金引入了加密貨幣市場。

硬幣創建者和社群使用的定義可以是靈活的,許多籌款人選擇將他們的幣分類為「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s),以避免潛在的額外法律或是行政問題。目前最常被接受的定義是:

(一)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s)是資產支持的代幣,通常相當於現實世界的資產。

(二)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s)是區塊鏈項目中的功能性資產,其生態系統的價值基於更抽象的術語。

目前,SEC已宣布幾個代幣被正式歸類為功能型而非證券型,因此不受傳統證券相關的法律約束,其中兩個是比特幣(Bitcoin)和以太幣(Ethereum)。而對於證券型代幣,還有個別於ICO的新名詞——STO。

STO,中文可以理解為證券型代幣發行。證券型代幣必須與資產掛鉤,例如現金、股份、固定收益資產、不動產、大宗商品等。想要進行STO必須先獲得監管機構的許可。因此,我們可以將STO視為更加符合法律規範的ICO。幣圈人士認為現時的STO好比ICO在2016年的情況,有機會成為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傳統金融巨頭密鑼緊鼓部署證券型代幣

貝萊德(BlackRock),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世界級資產管理公司一再承認有可能在其商業版圖中增加加密貨幣的投資。其他行業的市場領導者也是如此,例如像IBM這樣的科技巨頭。

根據彭博社報導:「華爾街的資產經理正在進行一場技術軍備競賽,以幫助他們獲得市場份額。」這似乎證明了向傳統金融市場開放更多投資標的的重要性。

近期證券型代幣發展

今年7月中時,歐洲的馬爾他證券交易所(較著名的加密貨幣交易地)宣布推出新的機構級證券型代幣交易平台,希望能成為一個具有資產安全專業知識和CDD的交易所。

Polymath的首席執行長Trevor Koverko八月份在多倫多的區塊鏈技術節上表示:「證券型代幣可以拯救加密貨幣。」他認為,通證、代幣與比特幣之類的「具風險」交易資產不同。

列支敦士登的Union Bank AG宣布除了要發行法幣支持的支付幣,也將成為當地第一家自己發行證券型代幣的銀行。眾酬巨頭Indiegogo在去年宣布將提供ICO平台並可以發放證券型代幣,然而,幾天前卻因為監管問題,第一個在平台上ICO的項目宣告中止並退款。

根據官方新聞稿,近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新加坡交易所(SGX)正在利用區塊鏈來建立一個銷售代幣化證券的安全平台。該平台將用於代幣化資產,包括代幣化數位貨幣和證券資產。雙方將可同時使用智能合約網絡將資金換成資產。這種交換將能夠在不同的區塊鏈平台上進行。

中國鎂錠一周報價
日期 府谷 聞喜 太原 寧夏
10月8日 17900-18000 18200-18300 18100-18200 17900-18000
10月9日 17700-17800 18000-18100 17900-18000 17700-17800
10月10日 17700-17800 18000-18100 17900-18000 17700-1780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