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專業新經濟:大選前中美緩和希望渺茫,壞事如何變好事?

分享

工商專業新經濟

一班在大灣區有多年經驗的工商專業人士,在新經濟年代及逆全球化風潮下,如何轉型及拓展市場?

===========================================

【標題】大選前中美緩和希望渺茫,壞事如何變好事?

隨著美國大選越來越近,這兩個星期出現了相當多性質特殊的國際事件。中美互關領事館事件、英法反口差別對待華為5G事件、中英有關BNO海外護照事件、中國與伊朗有望簽署廿五年合作協議事件等。這些事件看似互不相干,其實中美博弈是源頭。

還有三個月便是美國大選,特朗普選情告急,美國疫情及經濟又如亂麻一般。如果特朗普未來一段時間選情未見起色,他一定會主動挑起不同事端乃至戰爭。因為只有越亂,甚至打仗,他才有可能提升人氣,爭取連任。因此,特朗普在對中國問題上,只會越來越強硬。近日關閉中國駐休斯頓領使館便是其中一個無事挑事的例子。

對中國來説,現階段是面臨密集且多發重大事件考驗的時期。在特朗普政府選舉主導的思維下,中美之間隨時可能出現更加重大摩擦,中國要主動防範,同時更應爭取主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要只跟隨美國節奏。要讓美國明白,對抗沒有出路,合作才是唯一出路。而且挑釁者需要付出成本,成本更會高於代價。這樣,特朗普乃至美國的鷹派政客在面對重大损失下才有機會收斂。否则中國怎樣善意回應也不可能有效果。

中國突然加強與伊朗合作,便是其中一種主動。中國與伊朗有望可達成長達廿五年的全面深化合作協議 ,加強兩國在經貿、能源和安全領域的全方位合作。最初的5年內中國將投資2,800億美元。而伊朗將以石油換經濟建設,並與中國戰略港口的營運權。伊朗本來在美國多年制裁下已奄奄一息,而且美國近日更繞過聯合國,肆無忌憚的轟炸伊朗的基礎民生設施及軍事設施。中國這時候的輸血及不排除進一步加強中伊的軍事合作,將令美國在中東要付出更大成本去下維持美國影響力及保護以色列。這是一著好棋。

基於以上邏輯,中美在預期尋求連任的這最後三個多月內,緩和的希望非常渺茫。而既然緩和和希望渺茫是一個相對確定的因素,中國如何藉這個確定性來實現國家某些戰略目標,並藉美國的主動破壞來達到平時不好做出的決策,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由於篇幅有限,簡單再對當前國際趨勢作一些基本分析:

1、中美不會開戰。中國的戰略威懾力量仍能使美軍方保持冷靜。但在台海及南海極有機會發生小型沖突。中國有智慧地使用武力防止事態惡化。

2、美國在經濟,科技,金融領域會以國家安全為名實則阻止制中國的政策將陸續出台。

3、中國會積極建立內部循環體系,經濟及社會民生不會出現大問題。關鍵技術產業(如芯片製造,光刻機等)會以令人震驚的速度發展。

4、香港的不確定性會規模,但未必是壞事。國家在產業及人才上的扶持力度會擴大。中國,梁棟之才、惠賢之士不缺,珊珊風雨正是國運復興中的點綴。因勢施為,借力打力,將壞事變好事,正是中國傳統的博弈智慧。(撰文:梁惠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