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塊鏈產業協會: 大灣區三強的變局 香港未來的定位(上)

分享

大灣區三強的變局 香港未來的定位(上)

2024年開局以來,香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大灣區的布局而言,香港的位置以出現了質變。不同渠道亦有不少分析香港未來的定位。

2000年時,就GDP而言,香港是1,717億美元,深圳是276億美元(2,219億人民幣),廣州是302億美元(2,505億人民幣)。香港一支獨秀,是廣深加在一起的3倍,經濟規模遙遙領先。而且,受到歐美國家認可,國際地位尊崇,綜合影響力上更是遙遙領先。這符合大灣區區域內城市的布局規律,領頭位置無出其右。

到了2023年,就GDP而言,香港是2.69萬億人民幣,深圳是3.46萬億人民幣,廣州3.04萬億人民幣,深圳雖然領先,但領先並不多,基本是三駕馬車並駕齊驅,150公里方圓之內,有三個同一級別的頭部城市,這明顯不符合城市的布局規律。但踏入2024年,變局猝不及防的到來了。

2024年首季末,每天由香港來深圳的香港市民超過40萬。他們到深圳來購物,來遊玩,來吃飯,來看病,帶來的直接結果是香港商業蕭條,大量商鋪空置。港人來深圳消費,主要是因為深圳的商品物美價廉,服務還好。在香港排隊等3個月約醫生,到深圳當天就能看病,而且收費極低,服務好,醫術好。

客觀而言,深圳的醫療、餐飲、百貨商業、旅遊業對於香港是降維打擊,深港之間6個口岸來往方便,地鐵無縫對接,港人來深圳能當天來回,比深圳人去東莞都方便,而兩地服務和商品價格差異巨大,那香港的餐飲,百貨,旅遊業沒有多少存在必要了。餐飲,商業是碾壓表現,專業含量技術更高的教育、醫療,深圳也是碾壓香港的存在,這點上,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已意識到。無可否認,香港在高等教育及高端醫療上,仍存在優勢,但那只是極少數人享用,與大多數普通香港市民關係不大,於大多數香港市民的選擇亦沒什麼影響。

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還是產業,現在的香港,絕大部分是服務業,國際金融雖然仍具國際競爭力,也以肉眼可見的趨勢在衰落,這點從港交所和深交所的交易規模天壤之別的差距就能看出來。歷史原因,離岸金融確實有獨到的優勢,但影響越來越小。

除了金融,香港的其他拿得出手的產業還真沒有,商業和旅遊業是建立在過去香港的超級地位之上,如今,連香港人都到深圳消費了,那外來人,還有多少會去香港呢?購物天堂,旅遊勝地的名聲似乎是活在過去,和金融遺址的調侃一樣,是留個情懷。

篇幅所限,下周再與大家分享香港在大灣區格局變化下新的定位。

撰文:王德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