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發週期長、失敗率高、技術門檻嚴苛,對資金與耐心的需求遠超多數產業。在這樣的環境中,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成為早期創新最關鍵的推動者。許多新創團隊掌握尖端科學技術,無論是新穎的靶點發現、基因編輯平台、AI藥物設計、或是全新的細胞治療模式,但若無外部資金介入,難以從基礎科研邁向可供驗證的原型,甚至連動物試驗或早期臨床的第一步都難以跨過。
VC在生醫產業鏈的角色並非單一的金主,而更像是兼具加速器、顧問與產學橋樑的綜合體。他們往往在公司創立初期便介入,協助團隊塑造商業模式、了解監管路徑、建立知識產權策略,甚至參與招募關鍵管理人才。許多醫藥創新並非成功於技術本身,而是成敗於能否在臨床、法規與市場之間找到最適合的定位。VC的產業經驗在此發揮關鍵作用,使科研成果有機會被轉化為最終能獲得批准、具商業價值的產品。
私募基金加速中後期發展
若說風險投資專注於早期的探索與驗證,那麼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PE)則更像生醫企業走向成熟的推動者。當產品進入臨床二期、三期,或企業開始佈局多元管線、擴充製造量能時,資金需求將急劇上升。這時期的資金不再只是支持科研,而是用於臨床試驗、法規申報、商業化、併購與供應鏈整合。這些都需要比VC規模更大、期限更長,並可帶來產業系統化管理的資金。
PE介入後,企業往往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平台或管線,因而更注重治理架構、成本效率與風險管控。尤其在生醫製藥產業鏈中,從API生產、CDMO能量、臨床試驗運營到銷售渠道,皆是高度複雜且受到嚴格監管的領域。PE的加入常帶來更完整的管理制度,並協助企業進行橫向或縱向併購,使其從單一研發公司升級為具有更完整價值鏈的生物醫藥平台。
此外,PE對於上市與退出策略的規劃也至關重要。生醫企業的估值受臨床進展、監管政策、競品格局與市場預期高度影響,波動性大、敏感度高。PE會在此階段協助公司選擇最合適的資本市場,例如採用不同交易所的上市策略、尋求策略性投資人、或透過併購作為退出途徑。對生醫企業而言,這不僅關係資金取得,更影響其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站穩腳步。
資本新格局與產業鏈協同
當前生物醫藥投資正面臨新的全球格局:美國延續創新強勢,中國市場逐漸邁向更重臨床價值與真實世界證據的監管導向,而歐洲、日本等地則採取穩健佈局。這些變化讓VC與PE的角色進一步演化,也迫使資本與企業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在全球產業鏈中定位。
首先,資本正從「追題材」轉向「追價值」。過去幾年CGT、mRNA、AI藥物等熱門領域吸引大量投資,但如今更受青睞的是能真正解決臨床需求、具差異化安全性與療效的產品。這也使得VC更願意支持具科學深度但研發路徑較長的項目,而PE則更關注產品線多元化與全球市場佈局。這種趨勢推動整個產業鏈走向更理性、更可持續的發展。
撰文:派格生物醫藥(02565)投資者關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