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健:矽谷銀行倒閉到瑞信財困,港股難避免受影響,有危則有機

Businessman touching financial dashboard with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分享

矽谷銀行倒閉到瑞信財困,港股難避免受影響,有危則有機

矽谷銀行 Silicon Valley Bank, (SIVB.US) ,於3月10日宣佈破產,該公司停牌,於停牌前,該股股價由3月8日的約267.83美元,下跌至3月9日的低位100.00美元,急跌近62.7%,市值由約168億美元,跌至63億美元。其後隨即引發美國銀行板塊的急挫。

矽谷銀行成立於1983年,成立至今已近40年,主要為新創企業、科技企業、風險投資等企業提供融資相關服務,因此是過往很多獨角獸公司的合作夥伴,於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然而,由於2021年至2022年間,環球股市出現巨變,多個地區股市接二連三出現大幅下跌,當中科技股、新經濟股、創新企業等板塊更成為重災區,多只股份跌超過八成,甚至九成,使大部份科技股愛好的投資者亦蒙受損失。

而作為這些企業的融資合作夥伴的矽谷銀行,受到這一波的股市下跌,業務上的資金及現金流出現大幅減少,同時在面對美聯儲大幅度加息情況下,市場利率上升,企業融資成本變得更高,亦出現融資困難,使矽谷銀行需要出售大量抵押品來應付借貸及現金流問題。

但由於矽谷銀行把部份資金投資了美國國債,利率上升使美國國債價格下跌而導致矽谷銀行在出售債券時錄得虧損,根據市場消息所指,矽谷銀行在出售其價值210億美元的證券資產組合時,包括債券、抵押貸款證券等資產,錄得虧損達18億美元。

其後矽谷銀行宣佈增資22.5億美元,引發市場恐慌,眾多的存款客戶於矽谷銀行提款,於3月9 日錄得約420億美元的擠兌,並一度引發擠提,最後矽谷銀行由於增資失敗,其股價大幅下挫,最終宣佈破產。

3月9日當天,於美國上市的銀行股大幅下挫(大部份區域性銀行),矽谷銀行 (SIVB.US) 下跌62.7%後停牌,Signature bank (SBNY.US) 下跌12.2%。其後Signature bank 亦於3月10 日停牌,並破產倒閉,華爾街的銀行股再度遭拋售,拖低美國股市表現,並一度引發市場對美國銀行股的拖售潮。

拜登政府隨即緊急討論並商討方案,3月12日發表聲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S) 將干預矽谷銀行事件,並接管矽谷銀行,稱將承諾所有客戶於該銀行的存款可保證取回。及時舒緩了市場恐慌情緒。

由於矽谷銀行 (SIVB.US) 只是其中一間投資於美國國債及抵押貸款證券產品的銀行,因此市場推測將有更多銀行出現類似情況。儘管其他類似業務的銀行尚未出現破產,但其資產質素、利潤表現、流動性等問題亦很大機會將出現較大的負面影響。另外矽谷銀行破產會否引發骨牌效應,使其他相連的企業,甚至美國股市出現重大危機,則可能是黑天鵝之一,市場避險情緒急升。

利率上升的影響漸漸浮出,從間接影響來看,至今是使最少兩家銀行倒閉,使美聯儲在其後加息路徑上或出現變數。在發生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前,美聯儲以壓低通脹為首要目標,2月份美國CPI同比為6.0%,距離2.0%目標還相差4.0%,市場預計美聯儲於3月份議息會議或將加息0.50%,或0.25%。在矽谷銀行倒閉後,市場在預計美聯儲或會調整加息計劃,於3月份或只會加息0.25%,甚至亦有機會暫停加息。在此預期下,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回落至3月16 日的3.494%,美元指數回落至約104.4,代表美國科技行業的納斯達克指數則連續3天上升,跑嬴標普500及道指。由此可見,利率的預期將很大程度影響高估值、成長型、科技股的估值表現。

另一方面,矽谷銀行及Signature Bank 後,於3月15日,市場消息指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CS.US) 亦出現財務危機,主因瑞士信貸於其年度財務報表中指出內部監控具重大缺陷,使其股價於3月15日當天曾急挫近30.0%,最終收市下跌13.9%。

瑞士信貸的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 Saudi National Bank 表示,不會增加持股及注資給陷入財困的瑞士信貸,因此重燃市場的恐慌情緒,導致歐洲股市於3月15日大幅下跌,英國富時100指數當天下跌3.8%,德國DAX指數下跌3.0%,法國CAC40指數下跌3.6%。瑞士央行則表明,將在有需要時提供流動性給瑞士信貸,其言論略為舒緩市場恐慌情緒。

目前由矽谷銀行,到瑞士信貸,其間只經歷大約一星期時間,便引發如此大的市場震盪,其後會否有更多銀行出現相同情況,還是未知之數。由於去年的業績公佈期於2023年的第一季度漸漸發出,更多的銀行財報出來時,事情將會有更清楚的發展。

對於港股來說,雖然到目前遇到財困的都是國外銀行,但畢竟全球經濟少不免互相關連,當一個地方若出現災難性的危機時,很有可能發生骨牌效應而拖低其他地方表現,港股是很難隔岸觀火而不受影響。

恆生指數於2021年2月18日的高位31,183點,持續下跌至2022年10月31日的低位14,597點後,曾一度反彈至2023年1月27 日的22,700點,其後又再次下跌至2023年3月15日的19,539點,表現極為反覆及疲弱。

如今雖然疫情漸過,中港澳恢復通關,經濟亦漸漸重啟,並有望恢復常態,對企業及經濟活動必然有所支持,企業整體的財務表現有望於2023年開始反彈,可望帶動港股及恆指表現。但同時外圍的不明朗風險因素亦有所增加,港股後市將繼續大幅波動。

從估值來看,3月15日恆生指數市盈率 (TTM)約為9.85倍,近10年平均約為10.59倍,中位值約為10.06倍;另外3月15日恆指市淨率約為0.99倍,近10年平均值及中位值都是約為1.15倍。因此目前恆指估值是低於近10年平均。

有危則有機,每次危機發生,資產估值才會有較高折讓。一旦危機解決,資產價值估值雖然未必可以回到危機發生前的水平,但高折讓價格將會消息,並可望漸漸回到合理市場價值。從中長遠角度(約半年至兩年時間)來看,只要能好好管理風險,也存在值博空間。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黃偉健
Ken Wong, CFA

 

分享